《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人间佛教 >>

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析——黄夏年(2)

分享到:

第二,从国难救济中来建设人间佛教。这是太虚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和爱国爱教的角度来说明建设人间佛教的必要性,强调“凡是国民各应尽一分责任能力,共想办法来救济个人所托命的国家,在佛法即所谓报国家恩。”如面对国家在受强暴侵略的严重国难中,“若能各尽各人的力量,从实际上坚忍耐劳去工作,那就不会没有办法的。”“由修德行善之结果,社会自然安宁,所谓‘自求多福’,便造成自己和国家之幸福了。”“各安其分,然后国家的组织方能坚固,社会的秩序方能安定;必如此乃可有进行各种救国事业的基础,而尽国民应尽之职。”“所以我们最需要的,即是自救自立。若能从防攻止攻方面占胜,则不但我们的国难可以自救自免;且可为全世界开辟出一条光明的坦道啊!”此外,还要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复兴农村要注重俭朴勤劳,施政要立诚为公,中国人不能有为公的心,而为私的心发展过甚,此即为政治腐败、人民困厄的总病根。所以要救国自强,须从施政皆为公起,以及乃在能如何切实的去实行各种救国的事,不是在政体作种种空论,等等,都是属于建立人间佛教的内容。

第三,从世运转变中来建设人间佛教。太虚说,“世运转变,即全世界的趋势已有了一种转变。在这种转变之中,不要再跟在人家的后面走,故须趋向最前面,作世界的领导者,因此而建设人间佛教。”例如,纵我制物是近代欧美文明思想的特点,其表现是“与自我相对的皆为外物,谋所以利用而制服之,据此为一切发动力的根本精神,纵任自我去想种种方法,以制御用一切的外物,以满足自我的欲望”,其结果是“以为侵虐征服他国民的工具,乃成为现在世界的偏崎情形”。太虚强调,按照这种思维,未来的世界是没有出路的,只能让各国为了争夺资源相互斗杀,愈演愈烈。但是中国的文化精神可以帮助各国走出这个困境,“我们将中国固有的孔、老文化,及二千年来流传中国的佛教,拿去贡献欧、美各国,岂不甚为适合时宜吗?”特别是佛教的缘起观和唯识说对治世界各国的“纵我制物”的思想非常有效,冈为“佛教的原理,简单说:宇宙万有都是众缘所成、唯识所变的。但在众缘所成中,若没有统摄的发动力,便成为死板机械的东西,由此虽明众缘所成,还要心识的心理作用,在众缘所成之中,常为转变的活力;此活泼泼的活动力,就是各人当下的一种发动力。佛法不许另有造物主的,而各人都有创造的心力,虽有创造的心力,而亦是众缘所成,转变为人生万物。利他则自他俱利,害他则自他俱害;造因善则结果良,造因恶则结果坏。而众缘所成,既不违科学,唯识所变,又皆是各人自心之力,不须外求矣。”在以缘起观和唯识思想为指导下,推行人间行使大乘佛教菩萨乘的行为,发挥菩萨改良社会的道德运动家的职能,“实行去救世救人,建设人类的新道德:……菩萨乃能将佛教实现到人间去。”太虚甚至非常乐观地认为,只要推行了菩萨乘,“三十年中,便可把相争相杀的人间地狱一扫而空,变成太平世界。”

以上太虚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他的人间佛教的思想。这三个角度,就是佛教所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面对过去,就是要用新的思想和传统的道德,以及新的知识来改变世人对佛教的认识:面对现在,就是要承认现实,爱国爱教,勇敢参与社会活动,担负起自己应该负的责任;面对未来,就是要用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发扬大乘佛教菩萨乘信仰,建立一个全新的太平世界。太虚所说的三个角度,也是佛教在国内和亚洲,乃至全世界弘扬的过程,其基础是大乘佛教,但是印度的大乘佛教已经没有了,只有中国将大乘佛教予以发扬光大,所以所谓的大乘佛教就是说的中国大乘佛教,具体的说,就是指的菩萨乘,因为菩萨乘是一种实际的参与,是摆脱了自了汉的一种精进行为,由菩萨乘中见到佛教的真相,佛教才能真正传播到世界各国。面对当前混乱,没有出路的世界,太虚认为,他的土张具有现实的意义,不仅对国内的纷乱政治能起到一种清洁剂的作用,对国外也有一种新的文化选择功能,例如“此经(《优婆塞戒经》)可为一切具善根之男人、女人修成在家菩萨之规范;如人皆依据此经去发心修行、自利利他,则人间大乘佛教即由此建立,而此世界人类即可由此大乘佛教之利益,而得享受和平安乐之幸福矣。”总之,“现在我们要想自救救世,非将中国的文化发扬成领导各国的文化,恢复为世界的先进国,不足为中国人无出路中找到的一条出路!

三、人间净土思想

佛教是宗教,他的中心是要解决人们的心灵问题,最终目的是要予人解脱,让人们体会到因信仰佛教而得到心理放松和精神愉悦。太虚推广人间佛教,虽然是想让佛教在人间广为传播,“把佛教的真理加以穷究探讨,同时观察时代潮流、人类根性之所适宜而发扬光大之,使佛学真理与时代的新潮流相应猛进,成为新人生所必需的学问。”但是他最终还要将佛教的落脚点放在解脱的方面,以此作为人间佛教最终目的,亦即“淑善人间即严佛土”。

净土是中国大乘佛教徒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终极。净土本是指佛所居住的清净庄严国土,相对于众生所居的则是污浊的秽土。传统佛教将净土描绘成一个极乐世界,在那里黄金为地,空中经常飘下曼陀罗华,又有七重栏檐、行树,四宝周匝围绕。又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池中莲芘大如车轮。叫边阶道及楼阁,都由各种珍宝所庄严。环境的殊胜,远非秽土世界所能比拟。因此追求净土,是每个佛教徒生前所愿的的一个美好理想境界。由于净上是在彼岸世界,所以众生只有生前念诵佛的名号,加以勤修,死后即可往生到极乐世界。

传统的佛教理论,给众生指出了一个修行和解脱的方向,但是要达到这个地方,必须在死后,所以净土可说在三界之外,与现世之中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只要众生生前按佛教的要求发愿修行念佛,往生净土是可以得到的。所以《阿阕佛国经》说:“阿阕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昔行菩萨道时,以被是大僧那僧涅槃,乃作是愿。佛音:‘昔行菩萨道时,若干百千人不可复计,无央数人积累德本,于无上正真道持是积累德本,愿作佛道及净其佛刹,如所愿欲严其佛刹,即亦具足其愿。

太虚利用现代天文学研究的成果,为净土找到了理论的根据,他说:“净土、乃遥指此土之外,如西方之极乐净土、东方之琉璃净土等种种净上,谓为清净庄严之胜妙国土。距今天文学研究之所得,发见此地球之外尚有许多星球世界,则其各种之世界,应有较此地球更恶劣者,亦应有备极优美者,足以证明此地球外可有较优美之净图。故从比较而明此人间之非净土,复从观此人间为有许多不美满之浊土,反显出他方各净土之情况。”天文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世界有很多个星系,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无非就是浩瀚宇宙中太阳系里的一个成员,也是太阳系中最适合人类居住的世界。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太阳系之外的其它星系将被进一步认识与揭秘,也许会有与地球一样的适合于人生活的世界界。太虚的假设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利用这方面的知识,证明地球之外会有净土,与传统的净土理论比较,太虚关于净土的理论证明无疑更具说服力,而且通过比较,也凸显了地球不是净土,净士只能在人间之外去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