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人间佛教 >>

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析——黄夏年(3)

分享到:

太虚在提出人间佛教的同时,也涉及了人间净土的问题,他认为:“故余觉佛法上所明净土之义,不必定在人间以外,即人间亦可改造成净土。虽人世有烦恼、痛苦斗争等危险,但若有适当办法而改造之,固可在人间建设净土也。”在这个思想的驱动下,太虚提出“研究探讨真理,适应潮流,树立佛学,实是实现人间佛教,建立人间净土基础的运动。并且强调“是要向人群中从事实际工作,然后才能实现人间净图的!”

“人间净土”是太虚“人间佛教”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它的延伸和终极目的,同样也是有目的针对现实间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以对治办法。太虚说:“佛学所谓的净土,意指一种良好之社会,或优美之世界。土、谓国土,指世界而言。凡世界忠一切人事物象皆庄严清净优美良好者,即为净土。”“今则此人间。除少数道德自贞、超然荣辱之士,大都已堕落为夷狄——修罗、禽兽——傍生、饿鬼、地狱,非复人间,不既彰彰明甚耶!不惟去帝道、王道之人间甚远,且于霸道亦难企及。其强力专权者,则损人自益之夷狄、修罗也。其贵本专利者,则食人自肥之禽兽、傍生也。多数被资本高压,劳作不给衣食者,非饿鬼也耶!多数被强力高压,言动不能自由者,非地狱也耶!静以观之,此人间之为何渺,在人世所为何事,能不悲从中来,怆然涕下乎!于此犹不幡然悔悟,期有以改善其所为以复乎人道,则无耻之极矣!知耻近勇之士,于是乎有人间净土之建设。

传统的净土理论虽然在最终的解脱目的上没有区别,即都是为了追求一个美好的庄严世界而设置的。但是在中因大乘佛教中,由于有不旧的派别传承,因此对净土的解释也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例如,有西力‘弥陀净土、东方药师琉璃净土、天台宗的常寂光净土及圆满实报庄严上等等,而流行最广的则是方便摄受众生净土,这就是现在一般人所说弥陀极乐净土,乃至弥勒兜率净土等。太虚说:“凡夫、外道贪生死者不求生净土。二乘自求涅槃,大乘圣位菩萨各自生其华藏净土等,亦不须求往净土;所以十方佛菩萨变现净土,专为摄受学发大乘心而未自在者所设立。”“十方净土”是为有缘者而设的,由于它的要求太宽泛了,所以不能突出中心。而弥勒菩萨所居的兜率净土是专门为我们这个世界所设计的,它专门接引此岸世界的众生,专门用来教化此世间的众生,所以“弥勒净土,是由人上生。故其上生,是由人修习十善福德成办,即是使人类德业增胜,社会进化成为清净安乐;因此可早感弥勒下生成佛,亦为创造人间净土也。”

太虚对人间净土有一个比较成熟的详细构思。他依据传统,再结合现实,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式。他说:“统观十方虚空中无最清净土,皆以佛、法、僧为成分,故兹建设人间净土,亦以佛、法、僧为成分。无上遍正觉者名佛;佛于法界所证身上,佛于众生所施教法,总名为法;随顺佛之教法修行之和合众,谓之日僧。此为具体成立之事实。佛、法、僧,吾人当依止为标准,而归向为鹄的者也。然吾人之人间,亦即为理性之佛、法、僧也。”佛法僧是佛教的“三宝”,其中佛是释迦尼佛,法是佛教的教义理论和实践的总和,僧是出家的僧人。太虚建设人间净士,以三宝“为鹄的”,为总框架,其实就是继承了佛教的传统,并没有超出佛教的总体范围。

太虚提出了他的“人间”,要以“理性之佛、法、僧”,那么是不是指过去的佛教就没有“理性三宝”了?太虚并没有这个意思,他所说的“理性”,是从人的认识论角度而言的,具体的说,就是指的以佛教迷悟程度而谈的。太虚说:“盖吾人灵动觉知能造作能摄持之心识,即佛之潜性也;吾人内分之根身、心识,外分之器界、国家,内外分所起之身、语行业,即法之元型也;佛觉,转乎诸法;法集,现乎心佛,和合为身、为家、为国、为群、为人间、为宇宙之无量众,即僧之I,j勺本能也。特吾人向未了达此本来如是之三德相,依究竟成就之三宝为归仰而引生显发,以致由迷入迷,造业感果,匍匐三界,流浪五趣,集为此恶浊之人间,不能与诸佛大圣同证于常乐真净。然三途剧苦,诸天耽乐,五趣中惟人趣最能端心虑趋菩提。吾人既达佛、法、僧德,实为人间本具成分,欲令生发增长,转恶浊人间进为善净之人间,须归依已获成就之佛、法、僧为胜增上缘,摄护不退,而奉佛等先觉为师,依佛十善等法而行,与三乘贤圣僧为友,即为造成人间净土之因缘也。故吾人建设人间净土,当了知本具佛、法、僧之性德,而以归依佛、法、僧为根本。”从太虚的这段解说,可以看出,太虚是从三宝的“性德”展开了论述,他从缘起关系论述了三宝和人身、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又从心性的角度说明恶浊人问的来源,即皆由于人心的迷失造成了恶浊,所以要转化人问为善,就要以三宝为增上缘,用三宝的性德,依十善法修行,建设人间净土。他强调:“盖净土非自然而成就的,亦非神所造成的,是由人等多数有情类起好的心,据此好心而求得明确之知识,发为正当之思想,更见诸的理行为,由此行为继续不断的作出种种善的事业,其结果乃成为良好之社会与优美之世界。故此诸净土之何由而成功,在佛典中都有确切之答复。所谓一草一木,以至一行星、一太阳、皆为无量数因缘关系集合而成,其发动处为人等各有情类之心的力量。以心的力量即为各种的思想知识等等,及其发挥为各种学术,造成各种事业,积之既久,因满果熟,即成一优美良善之社会,或一清净庄严之国土。”

太虚又指出,人间净土不必到另外一个彼岸世界去求得,就在此岸世界可以得到。因为人间净土是一种心识的活动,是由有情的之心而决定的,所以人人叮以创造心中的一片净土。像那些“近之修净土行者,多以此土非净,必须脱离此恶浊之世,而另求往生一良好之净土。然此为一部份人小乘自了之修行方法,非大乘的净土行。大乘的净土行,是要人在心中确立净十的愿望,再根据愿力,乃成所愿。故太虚强调:“然遍观一切事物无不从众缘时时变化的,而推原事物之变化,其出发点都在人等各有情之心的力最。既人人皆有此心力,即人人皆已有创造净土本能,人人能发造成此土为净土之胜愿,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间可造成为净土,同无须离开此龌龊之社会而另求一清净之社会也。质言之,今此人间虽非良好庄严,然可凭各人一片清净之心,去修集许多净善的因缘,逐步进行,久之久之,此浊恶之人间便可一变而为庄严之净土;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故名为人间净土。”太虚的思想特点,是讲契理契机,一切以当代社会所用为佛教的参照系,再将传统的佛教理念应用于世间,以求最终改变社会、改善人心之目的。因此他把传统佛教理论所说人死之之后,往生西方净土思想拉回到现实中的人间,以“众苦办沸腾,遍救怀明达,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的理念来应化世间,将未来的问题转化为当下,使众生可以在当下完成人格,拉近了彼岸两方净土世界与此岸世界的距离,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太虚强调人间净土的愿力,并为之发愿曰:“噫!人间净土!吾人当发悲愿,勤行舍施,精进求之,宏济群品。系以歌曰:今世何世兮?人间地狱!当发悲愿兮,舍身命财。进善人心兮,严净佛土。三宝加被兮,南无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