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间净土的实践
以建立人间净土为特点的人间佛教思想,是太虚在理论层面的尝试,但是仅有理论还是不够的,它还要得到实践的应证,他曾经说过:“‘建设人间佛教’,‘改造人间净土’宣传已是好久了。但若没有集团去从事深切地研究真理,则所谓人间佛教或净土,终不能实现,丽只是成了一种空喊的口号。所以要“适应潮流,树立佛学,实现人间佛教,建立人间净土基础的运动。因为现在要建立佛教,不是浮泛不切实际的举动所能胜任奏效,是要向人群中从事实际工作,然后才能实现人间净土的!”所以太虚在提出人间净土的同时,也在实践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太虚说:“人间净土可以由人们去创造,但又如何去创造呢?在人间净土是要人们去创造出来的思想既已有了,而丁实行方面:其一、须用政治的力晕为实际施设:……握住管理此间民众公务的政治权,乃能施法律之赏罚,为系统之建设,故政治为创造之总枢。然实施上仍须分工以进行,一曰、实业,实业发达,衣食住行的生活问题方可解决。二曰、教育,教育为改造思想与发展能力之要素,必教育进步,社会乃有进步。三曰、艺术,艺术为实业之升华,由资生之工艺进而为娱乐欣赏、陶神悦性之美术,用以提高其思想与健全身心。四曰、道德,道德为教育之根本,由致知之教导,进而为操存、涵养、诚意、正心之德行,乃可保持此良好社会至于悠久,而永不忘却创造之心,以继续发展而求进步。”佛法不离世间,“人间净土”落脚在“人间”,目的是“净土”,因此要实行人间净土,只能以人间的办法,走人间的道路来做佛教的事情。所以太虚提出的四个方面,仍是从世间法来切入。第一个是政治制度的层面,这是借用政府的权威来推行人间净土的理念。第一个是教育层面,这是利用公共教育机构来宣传人间的理念。第三个是艺术层面,旨在提高众生文化修养程度,属于每个人私人的事情。第四个是道德层面,以提升众生的道德境界为主旨,仍然属于个人思想修养的事情。由是可以看出,太虚是怨将公与私较好地结合起来,以此来创造落实人间净土,真正将人间净土的理念在社会上普及,期望最终提高全社会的文化与道德修养境界。
创造人间净士,是一件踏踏实实的工作,而且要在思想上取得统一的认识之后,才能脚踏实地去干。太虚提醒大家,首先是要在思想上要破除一些误解,不要以为净土可以一蹴而就,马上得到,因而乐观:也不要以为净土遥遥无期,因而悲观。他指出:“今将此二派之成见打破,了知世界一切事物皆因缘所成,其出发点为各个人及各个有情的心,若心不平等清净,则最后的结果便是净土,心若平等清净,即可为创造净土之原动力。复应了知一切的事物,确为因缘所成,既非唯神,尤非唯物,亦非唯心;心之力量不过为众缘中的主导,比之民众中的领袖而己。”在创造人间净土的过程中,“心”是最重要的原动力,也是引导众生有情往人间净上方面走的指路者。这个“心”是指的一种心情或心态,也是一种思想认识。宋代天台宗四明知礼曾经说过:“今观净土,须求于心。心能具故,心能造故。心垢土垢,心净土净,此犹通示。”知礼的“心净土净”,是从天台观心的角度对净土思想的闸发,太虚用“心净土净”的思想来解释人间净土的成因,并把“心净”作为净土的主因,但是他是以缘起的观点来给予阐述的,“心”只不过是创造人间净士的动因,如果离开环境,这一因缘也不复存在,所以太虚特别强调了因缘“既非唯神,尤非唯物,亦非唯心”的特殊性,“亦非唯心”,实际上指出如果没有适合的条件,“心”就不能成为决定人见净图的唯一主因,“心”只是起到了主导力量和方向而已。太虚又强调,除了“心”之外,改变传统的观念也是一一个重要的原凶,因为“此(心)为创造净土之真理,然须经过知识上之革命,将错误之思想根本打破,以养成契合真理的思想知识,尽肇去发挥;如最新之科学的发明,往往足以证明佛学上此种之真理。前十九世纪之科学,以为世界万物皆物质原子所集成的,遂认原子为万物之本体;到二十世纪之最新科学,则以为世界万物兀最后的单纯本体,而一一事物莫不皆为众多因缘关系之种种条件组合而成,此说颇与佛法相接近。故佛法中创造人间净土的真理,已渐得最近科学的证明,很可以直接提出来讲的了。要之,当下的人间确是不完美的,但是人等有情如愿意要去创造成净图,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只要能够革去成见,用合理的努力去创造罢了!”。太虚又指出:“要注意的,所谓修养改造人性思想,并不是离开人群不做事业而闭门修养;若离了社会人群而修养,则一入于社会人群中仍谈不上相应,这种修养根本是不兑现的!故须即于日用行事上,把自己德身口意三业修养成正洁无疵,学大乘菩萨积极救世的精神深入社会人群中,发大悲救苦之心以牺牲自我利益群众为前提,能如此做去,则社会自然宁静,人群皆可安和,这个世界便成为十善的大道场,何患人间净士不实现呢!”
太虚还为人间净土设计了一个具体的模式,认为“此人间净土之具体建设,今两藏、暹罗庶近之。然在中华建设,普陀山之圣道场地,最为合宦。”在这里,“假有周围数十里之一山,由国家舍为佛教无税地,泉水充足,竹水茂盛,出垄耕种稻麻,可敷数万人至二万人衣食。在山高深平稳之处,建一大寺,内有释迦牟尼佛殿为总道场;左附讲堂、僧堂,住般若众;右附讲堂、僧堂,住法华众:后附法藏;后左有毗卢遮那佛华严海会殿,附讲堂、僧堂,住华严众;后右有毗卢遮那金胎,两界曼陀罗殿,附密坛、僧堂,住真言众;左后有弥勒内院殿,附讲堂、僧堂,住唯识众:右后有弥陀极乐殿,附讲堂、僧堂,住净业众;左前有戒坛、板堂,住律众:右前有法堂、禅堂,住禅众。共住苾刍、菩萨约五百至一千,其式如图。”
太虚进一步描绘了普陀山人间净土的情况,指出:“此为人间净土最高之功德海,三宝皆具于是。法藏收藏关于寰球各种不同文字之佛教书,供众公览。八众分宗修学,唯真言众每日须修息灾、增福、降伏魔怨之法。佛殿、每日出前,八众同忏罪、祈福、护法,以安道场及安天下。释迦佛诞日,于佛殿同开会议,以决一年之大事。成道日于佛殿同树论义,以标各宗之殊胜。此前半里有沙弥堂,以受持沙弥律及各宗门径学为主,约一百人。此左此右半里器一刍苾尼堂,附沙弥尼,约四百人至八百人,修学以律宗、净土宗为主,得按时参学于苾刍僧海。以上皆为僧界,占地周围四坐。其后靠山森林占数方里,此外为信徒界,约为八口之家千户,分为十善村,五戒村,三皈村,三级。每级十村,每村三十余户。十善村近僧界,每户授山场田地百二十亩。五成村近十善村界,每户授山场田地百亩。三皈村近五戒村界,每户授山场田地七十八亩。每村设村长,以办两等小学,及宣讲堂、阅经处、莲社一所。每级设一级长,五戒级加设中学一,十善级加设中学及农林专门一。三皈级设巡警所一,出巡警四十人;五成级出巡长四人;十善级出所长一人;巡警由所长管辖之,巡警全山。惟所长由山长选任,听山长之指挥。山长每年佛诞口,由尼众及沙弥众,十善级、百戒级、三皈级之年满二十岁者,于作苾刍后,曾住山中十五年,及巡游世界五年以上者之苾刍中,共初选之。次由寺中之苾刍众,于初选当选者,再复选之;有选任全山职司及统理代表全山之权。三皈众之山前,更设参观招待所一,招待各方来参观者。苾刍、十善、五成、三皈男女招待各一,以便参观者之咨询。山中男女,非年满二十不准婚嫁,办不准出家。出家为沙弥一年至三年——沙弥尼则二年至五年——入苾刍众。住一宗堂四年——程度不及留堂——,次参学各宗堂四年——程度不及仍留——,次乃得住茅蓬、塔院等处,或任寺职,或宦讲员、教员等。住茅蓬成任职员等五年——程度不及仍留——,乃得游化于山外之各地。为苾刍住山中十五年,及游化五年,或住山二十年肖,乃得任八宗之首座。首座有代山长及议山务之权,由各宗各选二人,交山长择一人任之,大事皆取决焉。是为具体建设人间净土之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