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宋元明清佛教史 >>

辽墓中所见佛教因素(3)

分享到:


     二、壁画和雕刻

   辽代佛教在民间的传播情况,在墓葬壁画、壁画装饰和石棺雕塑等图画资料中也有反映。世俗信徒生前笃信佛教,在作为死后归宿的墓葬中常画一些和佛事活动有关的题材,其中以日常的诵持场面、备经场面最为常见。佛陀在世时,要求信徒对佛、法、僧三宝都要进行供养。后世信徒一般以佛像作为佛的偶像,以经卷代表“法”。在供桌上放置佛经即是对佛法的供养和对佛的礼拜。日常的诵持念经是佛家弟子重要的修行功课,在家的居士也不例外。在河北宣化下八里韩师训墓(注:张家口宣化区文管所《河北宣化下巴里辽韩师训墓》,《文物》1992年6期1~11页。)和内蒙古赤峰宝山2号墓中可了解到当时日常诵持礼佛的场面。韩师训墓后室东北壁绘有一桌,上置香炉和碗,并置一小几,几上置经卷、佛珠等物,桌左一妇人仰首,双手合什。宝山2号墓石房北壁诵经图画面正中绘一贵妇坐条案前,面前有展开的经卷,图右上角还有题诗一首:“雪衣丹嘴陇山禽,每受宫闱指教深,不向人前出凡语,声声皆(是)念经音”。另外,河北宣化辽代壁画墓M6后室西北壁所绘桌子上有书和经卷,河北宣化下巴里辽金壁画墓M3西壁绘有桌子上置经卷等物。而在河北宣化辽壁画墓(注: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等《河北宣化辽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8期31~37页。)的后室东壁的备经图,内容则是两个侍吏为墓主人准备诵读佛经的场面:南侧一人头戴幞头,白裤,手捧白净瓶,另一人右手指墓内方向,左手拳于胸前,二人前面一朱色长方桌上放有《金刚般若经》和《常清净经》,由此又可知当时佛教徒所诵读的经典。这些与佛教有关的题材使用在墓葬中,可以肯定墓主人为佛教信徒。
   除了描绘虔诚做功课场面之外,还有高逸图和僧人对弈图。内蒙古赤峰宝山1号墓(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1期73~94页。)石房的西壁绘有高逸图,画面中上部一秃头浓眉、着灰袍和软鞋的僧人端坐于黑色靠椅上,右侧则是一道士。而河北宣化张文藻墓甬道木门的门额上绘有三老对弈图,右一为僧人模样。这些也表明了当时社会对僧人的崇敬,视其为高士,不同于一般人。
   壁画中还有不少与佛教相关的纹饰,常见的有莲花纹和火焰宝珠。墓室顶部绘莲花,周围布置黄道十二宫和二十八宿是常见的一种题材。如大安九年(1093)河北宣化辽张文藻墓室正中绘莲花藻井,后室顶绘二十八星宿和莲花藻井。河北宣化辽天庆六年(1116)张世卿墓后室穹隆顶彩绘星图外绘莲花和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宣化M5,即天庆七年(1117)张世古墓前室顶部中心用红、赭、浅蓝色绘重瓣莲花。后室顶部的图案主要为莲花、黄道十二宫、二十八宿和十二生肖像等。辽代晚期的M6墓主不详,其前室顶部中心绘重瓣莲花。后室东北壁砖雕直棂窗内用黑、白、红、黄等颜料绘多层莲花瓣纹,在顶部还绘有重瓣莲花。河北宣化下巴里辽金壁画墓中(注:张家口文物事业管理所《河北宣化下巴里辽金壁画墓》,《文物》1990年10期1~19页。)葬于天庆七年(1117)张恭诱墓M2顶用红、黑二色绘重瓣莲花一朵,外绘黄道十二宫。M3墓主人为张世本,葬于大安九年(1093),墓顶用红、黑二色绘重瓣莲花,外绘二十八宿星图。卒于统和十三年的韩佚(注:北京市文物工作队《辽韩佚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3期361~380页。),其墓室穹隆顶正中绘莲花外绘十二生肖。时属辽代晚期的北京市斋堂辽壁画墓木棺后档上绘海水莲花,墓顶彩绘莲花。而辽中期偏晚的敖汉旗七家辽墓(注:敖汉旗博物馆《敖汉旗七家辽墓》,《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1期46~66页。)1号墓穹隆顶为一莲花。墓主人勤德葬于天赞二年(923)的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1号甬道拱门顶部绘对称火焰宝珠纹,顶层绘卷云火焰宝珠纹。而年代稍晚于1号墓的2号墓墓室顶部中心绘有红黄彩晕染的莲花,石房门额白描莲花,蕊托火焰宝珠。早于天庆九年(1119)的山西大同郊区2号墓(注:山西省文管会《山西大同郊区五座辽壁画墓》,《考古》1960年10期37~42页。)壁画棺床上为朱绘莲花毯。辽代晚期的辽宁鞍山市汪家峪画像石墓(注:鞍山市文化局等《辽宁鞍山市汪家峪辽画像石墓》,《考古》1981年3期239~242页。)内刻莲花作为藻井。辽宁省朝阳市发现的卒于乾统四年(1104)的龚祥墓石棺床脚下部刻成莲花瓣纹。
   佛教以莲花比喻佛性出淤泥而不染,从佛教传入中国起,这个题材一直为佛教壁画所喜爱。火焰宝珠也就是摩尼宝珠,是佛教里的宝物,佛教壁画里以此宝珠供奉佛。黄道十二宫起源于西亚,后随佛教传播,从印度和中亚进入中原内地。这些纹饰被广为接受并采用,加之这些题材经常与一些中国传统纹饰结合使用,如十二生肖、二十八宿等,可以看出佛教在某种程度上在辽地已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溶入到辽代文化的血液之中。
   还有一些装饰题材的佛教色彩更浓,如狮子、迦陵频伽和飞天等形象。在卒于会同四年(941)耶律羽之墓(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耶律羽之墓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1期4~31页。)小帐壁板彩绘一组动物形象,有狮、虎、牛等。辽代早期的法库叶茂台辽墓(注:辽宁省博物馆发掘小组《法库叶茂台辽墓记略》,《文物》1975年12期26~33页。)石棺上有火焰形装饰,四角则为四伏狮,门上绘立朱雀,旁有两飞天。内蒙古库伦旗8号墓(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库伦旗七、八号辽墓》,《文物》1987年7期74~84页。)墓门拱门立颊和门额相对各绘一拟人化的迦陵频伽。辽宁朝阳县柳木匠沟村发现圣宗时期的墓(注:李庆发等《辽宁朝阳县柳木匠沟村辽墓》,《博物馆研究》1999年2期62~65页。)棺盖四角雕有狮首,棺底北侧中心浮雕一力士。
   以上这些图象材料,不论是描绘墓主人生前佛事活动的壁画,还是受佛教影响或反映佛教图像的装饰图案,都可看到佛教在辽地的流行状况。而且这些题材是和许多传统题材如世俗生活等一起使用的,可见当时佛教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渗透到社会的各方面。

     三、葬具

   火葬墓在辽墓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产生、发展和盛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主要是受佛教信仰的影响。在辽墓中发现有许多采用佛教火化的埋葬方式,最为典型的是真容骨灰葬。卒于天庆六年(1116)的张世卿墓(注: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等《河北宣化辽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8期31~37页。)棺内葬有木雕偶像一躯,在木雕偶像的躯壳内发现有死者火化后的骨灰。张世卿是一虔诚的佛教信徒,在其墓志中就记载有死后“依西天荼毗”葬。北京市大兴县辽代马直温夫妻合葬墓(注:张先得《北京市大兴县辽代马直温夫妻合葬墓》,《文物》1980年12期30~36页。)中发现有大型活动关节木偶人二躯,男、女各一,其胸腹部皆尚残骨灰,而头部的雕制技法力求对自然形态的模仿,应该为真容木雕像。而张世卿之叔张文藻亦是采用这种真容葬,在其火化的尸骨下葬有两具用稻草捆制的模拟人体,并填充有死者火化后的骨骼,这是真容相的另外一种形式。另外,还有采用陶俑、石雕像的方式。北京昌平陈庄辽墓(注:昌平县文管所《北京昌平陈庄辽墓清理简报》,《文物》1993年3期68~77页。)在骨灰龛前两侧相向而立髡发男、女俑各一。出于辽宁法库萧袍鲁(注:冯永谦《辽宁法库前山辽萧袍鲁墓》,《考古》1983年7期624~634页。)墓室后部的带幞头石雕人头像也应该属于真容像。这种葬俗起源于唐代,是佛教偶像崇拜和中国传统葬俗的结合。著名的敦煌藏经洞即是唐末高僧洪辩的“影窟”,内有洪辩的雕像和骨灰。辽代把骨灰放置于真容像内,更是这种葬俗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