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印度小乘佛教史 >>

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8)

分享到:

就這個意義來說,將聲聞阿羅漢視為利己、獨善者,是大乘方面不當的批評、責難。這或許是由於大乘運動興起時,部派佛教中有形式化且疏於教化的情況,才會引發這類的批判吧!

四、「有」與「空」:雖然部派佛教研究的,是所謂阿毘達磨的周密哲學理論,但其中也將釋尊禁止處理的存在與實有的「有」、「無」視為研究的課題。又從大乘的角度來看,小乘在處理一切問題時,常表現「有」的執著、拘泥態度。相對地,大乘佛教則說「一切皆空」,因為認為所有的存在皆無自性(無固定性),所以是「空」。如此一來,大乘不僅駁斥「有」、「無」等存在的討論,且在日常態度上,也必須完全抱持無我、無執著,即所謂「無所得空」的理想態度,並且具備無窒礙、法爾自然、自由自在的生命態度,亦即所謂「無罣礙空」的瀟灑解脫,而將此視為佛教的究極目標。

五、理論性與實踐性:部派佛教對存在的論題等展開了嚴密的理論學說,而且部派之間彼此也針對這些學說交鋒論戰,其中有不少是為了與實踐無關的理論而爭辯,如此反而妨礙了信仰與實踐,使佛教難以振興。為了除此弊害,大乘強調篤實的信仰與實踐,更勝於無用的理論與學說,即使大乘中提及的理論,也僅限於以實踐為基礎的理論。

六、窄化的出家佛教與勝義的在家佛教:在部派佛教中,詳細嚴密地進行依於阿毘達磨教理學說等的研究,但那是極為僻澀專業的,非一般民眾所能理解的學術範疇,而且對信仰實踐來說並無必要,那可說是鑽研者深居寺內經閣而從事經典探究的出家佛教,因而與民眾有所疏離。阿毘達磨的教學,只是拘囿於處理繁瑣、低階的理論,絲毫不具第一義諦的崇高立場。

反之,大乘佛教則無出家、在家的區別,甚或可以說是以在家為中心的。在家修行方面,布施居六波羅蜜之首,那是吻合「波羅蜜」究竟、圓滿意義的布施,是三輪體空的「施」,不繫著於施者、受者、施物三輪,也不期待布施的果報,只是非常純粹出自慈悲心的一種布施而已。另外,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也同樣必須全部是奉「波羅蜜」為至上、最高的第一義諦修持,而且它並非理論性,是實際落實於日常生活中的。

【譯註】

[1]《俱舍論》將萬法分五位,即「色」指物質;「心」意為精神作用的主體;「心所」係與心相應而同時存在,為種種複雜的精神作用;「心不相應」這種法與心、色都不相應合,所以不能說是心或色,卻是依心、色等法的分位而假名以立,即無客觀的實物與之相應,只是思想中的分位假法。「無為法」,《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云:「若法,無生無滅,無因無果,得無為相,是無為義。」五位可再作分類為七十五法。

[2] 中譯本為藍吉富主編,《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三冊(台北縣:華宇,民 73),頁 5 以下。

編者按:本文為水野弘元著《佛教的真髓》一書之第十章,文中明體字為其發表於《大法輪》雜誌之原文,標楷體字為結集成書後的補述內容。本書中譯本將由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