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中国佛教历史综论 >>

《高僧传》的史料、语料价值及重新校理与研究(4)

分享到:

   中华本《高僧传》卷二“晋长安鸠摩罗什”:“然什死年月,诸记不同,或云弘始七年(公元四○五年),或云八年(公元四○六年),或云十一年(公元四○九年)。寻七与十一,字或讹误,而译经录传中,犹有一年者,恐雷同三家,无以正焉。”[2](P.54)
   按:“犹有一年者,恐雷同三家,无以正焉”一句所据为大正藏本,石山寺本、七寺本作“容恐雷同三家”,而宋、元、明三本、金陵本“者”下亦有“容”字。愚谓石山寺、七寺等本作“容恐”是,“容恐”乃同义复词,为“或许、恐怕”之义。如《宋书•谢庄、王景文传》:“陛下蒙犯尘露,晨往宵归。容恐不逞之徒,妄生矫诈,臣是以伏须神笔,乃敢开门耳。”“容”有“或许”、“恐怕”义。如《后汉书•李固传》:“自数年以来,灾怪屡见,比无雨润,而沈阴郁泱。宫省之内,容有阴谋。”《世说新语•方正》:“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敏、卢挺。’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容或”亦为同义复词。如《后汉书•朱浮传》:“臣恐自今以往,将有所失,求之密迩,容或未尽,而四方之学,无所劝乐。”《水经注•河水五》:“虽千古茫昧,理世玄远,遗文逸句,容或可寻。”
   中华本《高僧传》卷三“晋庐山释僧济”:“后停山少时,(僧济)忽感笃疾。于是要诚西国,想象弥陀。(慧)远遗济一烛曰:“汝可以运心安养,兢诸漏刻。”[2](P.234)
   按:“要诚”乃据大正藏本,宋本作“要识”,元本、明本、金陵本作“诚要”,均不可通。唯石山寺本、七寺本俱作“属诚”,愚意当以石山寺本、七寺本作“属诚”为是。“属”有“归属”义,《荀子•王制》:“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杨注:“属,系也。”《世说新语•贤嫒》:“不如以兵属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祸有所归。”“属诚”犹“归诚”也。所谓“属诚西国,想象弥陀”即归诚佛国,遥念弥陀之意。佛教文献中,“归诚”之用例甚多,如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复思神变,深生惭愧。即便以身五体投地,归诚向佛,至心忏悔。”(4-215)后秦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由其爱性命,求觅清凉处。我今亦应尔,归诚求救护。”(4-281)中土文献中又有“属意”、“属心”等词,亦即“归心”“归意”之义,如:《史记•夏本纪》:“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由是识者皆属心焉。”其中“属”的用法同“属诚”。
   当然,在校读过程中,我们在发现中华本的讹误时,同时也发现了石山寺本、七寺本的不少错误,如:
   中华本《高僧传》卷一“晋长安帛法远”:“(张)光字景武,江夏人,后为武都在扬难敌所围,发愤而死。”[2](P.27~28)
   按:“武都在”之“在”,碛砂藏、宋本、元本“在”作“互”,佑录、金陵本作“氐”,金藏无“在”,石山寺本作“丘”,七寺本作“兵”。《晋书•张光传》:“初,赵王伦为关中都督,氐羌反叛,……光以百余人戍兰山北,贼围之百余日。……时逆贼王如余党李运、杨武等,自襄阳将三千余家入汉中。……光乞师于氐王杨茂搜,茂搜遣子难敌助之。难敌求货于光,光不与。杨武乃厚赂难敌,谓之曰:‘流人宝物悉在光处,今伐我,不如伐光。’难敌大喜,声言助光,内与运同。光勿之知也……光婴城固守,自夏迄冬,愤激成疾……声绝而卒,时年五十五。”据此,当依佑录、金陵本作“后为武都氐杨难敌所围”,“氐”即“氐羌”。因“氐”字俗书作“互”,《干禄字书》:“互、氐:上通下正。诸从氐者并准此。”故碛砂藏、宋、元诸本作“互”。又因“互”、“在”形近,而中华本误为“在”。石山寺本作“丘”、七寺本作“兵”,亦皆形近而误。
     2.参考资料方面
   对《高僧传》进行重新校理,除了应该尽量寻求该书的各种版本外,还应该广泛搜罗各类参考资料。在这一点上,汤用彤先生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汤书所引既有佛教史籍,如《出三藏记集》、《名僧传抄》、《大唐内典录》、《开元释教录》、《法苑珠林》、《弘明集》、《广弘明集》等,又有六朝正史,还涉及类书、笔记小说、地志等等。今天我们进行重新校理,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比如一些出土文献,像六朝碑刻墓志、敦煌遗书(S.3074《高僧传》残卷存有释迦、鸠摩罗什、法显、佛图澄各传)等。再如一些国内早已亡佚,而流散国外的六朝文献。笔者最近校注整理的(观世音应验记三种)[9]乃刘宋傅亮、张演、萧齐陆杲所撰,此书《隋书•经籍志》著录,隋、唐时代佛教文献中还多处引录提及,自唐以后即湮没无闻,而在日本却保存着此书的两种古抄本(京都青莲院本、大阪金刚寺本)。此书成书早于《高僧传》,而《高僧传》中众多僧人,如帛法桥、竺法义、慧简、道冏、竺法纯、僧洪、僧苞、法智、道汪等事迹均见于此书,故足资参考。另外,《高僧传》所载僧人以南朝高僧为多,南京是六朝古都,除图书馆、博物馆所藏资料外,寺院、民间资料也有不少,也应充分加以利用。
     3.校理手段方面
   重新校理将尽量利用现代化的研究手段。(1)笔者目前已将《高僧传》全文录入电脑,与之有关的材料,如《法显传》、《出三藏记集》、《洛阳伽蓝记》、《世说新语》、六朝史书、《大正藏》以及《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大型类书均已录入电脑,且有较好的检索系统。(2)目前已有综合性的大型文库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国学宝典》等电子检索版,极便利用。(3)充分吸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在穷尽搜求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还收集到国外(主要是日本)关于《高僧传》的研究论著10多种。
   总的校理研究计划是:撰写出《高僧传》的精校精注本,为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政治史、社会史、文学史、中外交通史提供一份可靠的资料,同时也为中古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一份可靠的语料。《高僧传》中有极为丰富的中古语言材料,准备结合全书的注释,对该书的词汇进行全面研究,从而探讨中土佛教典籍的语言特色(与汉译佛典相比较)。作为中古专书词汇研究,它将为中古词汇史研究乃至整个汉语词汇史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