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潜的“化”到王维的“空”(2)
时间:2009-04-28 13:37来源:[北京]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2作者:张节末 点击:
东汉秦嘉《赠妇诗三首》之一:“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古八变歌》:“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阶。”著名的“古诗十九首”只有一个“空”字,《青青河畔草》中“倡家女”的自述:“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曹丕《燕歌行》:“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曹植《杂诗》:“空室自生风,百鸟翔南征。”左思《咏史八首》之四:“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之八:“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以上数个“空”字,有三种涵义,其一,虚,如“空房”;其二,徒然,如“空往复空返”;其三,广大,如“寥寥空宇中”。三者意义都相当实,不仅与佛教因缘寂灭的思想了无关涉,即使是与东汉以后人生无常的流行思想也是没有联系。
佛教与玄学的融合,在诗歌方面是通过玄言诗进行的,其方式是在玄言诗中糅入佛理。这种情况表现在诗歌中,于是出现了玄言和佛语,如“玄”“冥”“虚”“理”“空”“幻”“自然”“真”“幽”,等等。不过,我们还是重点关注“空”字。
《陶渊明集》收持122首,其中出现“空”字15次,大约每8首有一个,大多涵义比较偏于实。如《九日闲居》:“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比较特殊的是前面已经提到的“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注:《饮酒二十首》之八:“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把人生比为做梦,是庄子梦蝶的传统。联系《归田园居五首》之五“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之语,当可设想此诗有偏于空幻的倾向,也是受到了佛教空观的影响。),“空无”与“幻化”配成对,是将道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糅合在一起了。这样,“空”字就有了空幻的意思。这个意思,从前是没有的。
谢灵运《登池上楼》:“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斋中读书》:“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过白岸亭诗》:“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人彭蠡湖口》:“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羽人绝仿佛,丹丘徒空筌。”《登江中孤屿》:“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石壁立招提精舍》“敬拟灵鹫山,尚想祗洹轨。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谢灵运的诗中,“空”字明显地加多了。其涵义大体如下:一、“空观”,指大乘佛教的空观,其意义最虚。二、“空庭”“空存”“空筌”意义比较实,与前举空字的三种用法无甚不同。三、“空水”,此空指天空,与江水对举。四、“空林”“空翠”意义就转虚。翠为青绿色,“空翠”是难以言语形容的,或可意会,因此谢氏只得“难名”而“强”名之。左思《蜀都赋》有“郁纷缊以翠微”,《文选》注曰:“翠微,山气之轻缥也。”形容山气青翠氤氲,随风浮动。树林从视觉上看中间是空的,林中可能横着一条小路,也可能根本没有径路穿越其间。不过,也许“空林”是这样一种景况:即便有路却人迹少至,飞禽走兽也远离了。(注:王维《送李太守赴上洛》有“行客响空林”,杨素《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之一有“鸟散空林寂”。)使人体会到:人禽只是树林的过客,树林本来是“空”的。如果不是实体空间上的空虚,那么只能理解为是人把林看“空”了。如“高林映窗里”,窗为禅室之窗,透过此窗望见高林,树林也就成为禅观的观想物了。谢氏《过瞿溪山饭僧》“清霄飏浮烟,空林响法鼓”,把“空林”与法鼓联系起来,也是循了同样的思路。空观与“空林”显然是有内在关联的。作为自然的“空林”“空山”(注:《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梁武帝《净业赋》:“若空谷之应声,似游形之有影。”空谷与空山相比,要好理解得多,空谷指山谷的凹形,犹言大谷,引申而为深谷,而空山则并非指山的形状或不仅指山的形状。)根本不同于作为人的居所和用具的“空馆”“空庭”“空床”,它具有更为深长的佛教意蕴。与直接把瞿溪山拟想为灵鹫山相比,“空林响法鼓”却是通过感性的形象(空的树林)悄无声息地渲染渗透大乘空观寂灭的思想,似乎更为成功。因此,我们可以把谢诗中“空林”“空山”等与禅寺相关的自然景物称为禅观自然,围绕着这类自然之物的诗性关注以后将会尤其发展。
例如谢朓《观朝雨》:“空濛如薄雾,散漫似轻埃。”萧统《昭明太子集•讲解将毕赋三十韵》:“意树登空花,花莲吐轻馥。”此“空花”为虚幻的花,《圆觉经》:“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江总《南还寻草市宅》:“花落空难遍,莺啼静易喧。”诗句描写诗人寻访旧宅所见,花朵纷纷落地,但难以盖满庭院整个空间,莺的啼鸣声因为周遭静谧而显得喧闹。空与静对举而出,是诗人关注的中心,因此空的意义就不单单是指空间了,它似乎还有般若空观的人文意义。祖珽《挽歌》:“荣华与歌笑,万里尽成空。”这明显是一个依空观看破红尘的例子。薛道衡《昔昔盐》:“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上句有出典,源于《诗经•东山》“伊威在室,蟏蛸在户”,而下句则为薛道衡独创。“空”与“暗”对举,和“空”与“静”对举一般。此“空”字表面看涵义似颇实,而其实甚虚。
王维,盛唐诗人,他为禅宗创始人慧能写过碑铭,为写《楞伽师资记》以维护北宗正统地位的净觉和尚以及其他禅师写过碑铭,他和许多与他同时的禅师有过来往,如著名的马祖道一等。他为自己取字摩诘,而摩诘正是《维摩诘经》中的主人公。王维在自己的诗中,多次提到“安禅”,确实,读王维的许多诗,感觉他就像一位主定喜静的北宗禅师,长于以空的直观来感受这个世界。“五蕴本空,六尘非有”(《六祖能禅师碑铭》),“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他的诗中多用“空”字。我粗略统计了一下,《王右丞集》收古近体诗441首,共出现“空”字84次,平均每五首有一个,这个频率是相当的高了。请读他著名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述秋天诗人山居的见闻,是以声色对举和交替的方式进行的。看中间两联,明月照在松林,山中极为静谧,但见清清泉水在石头上流过,这句似乎是写色,其实暗含了声,一个“流”字,发出了声响,给整句诗灌注了生气。下一句与上一句相反,似乎是为了与“流”字相呼应,先出来一个“喧”,竹林在闹,浣纱女归来了,水面上绿的莲叶粉红的莲花浮动起来,渔舟也返回了,此一“动”字写色,其实也暗含了声,但因“喧”字在先,诗人有意将渔舟划过水面的声音弱化以强化莲动的视象。四句诗,首尾重于写形色,中间偏于写动静,声色相得益彰,节奏感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