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佛教诗歌 >>

从陶潜的“化”到王维的“空”(3)

分享到:

   王维诗中极喜写“空山”,除了《山居秋暝》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还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如果把此“空山”理解为《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的大谷,或是深谷,其意义都变得十分的实,也十分的明确。而王维的“空山”却显得多义,有大、深、静、净、虚诸义。显然,此“空”字与般若空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细细地品味他的这几首诗,都与人有关。《山居秋暝》中有生动活泼的浣女和渔舟。《鹿柴》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人语反衬山之空静。《鸟鸣涧》则以人之闲、夜之静来托出山之空。可以肯定地说,山之所以空,正是因为它闲和静。因此,山之空是人对它静观的结果,而不止是视觉上的大或深。
   王维诗中写“空”的还有许多,如“空林”、“空翠”:“清川兴悠悠,空林对偃蹇。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戏赠张五弟湮 三首》)“鹊巢结空林,雉雊响幽谷。”(《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四首》之四)“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前面分析谢灵运诗时已经讲到“空林”为禅观自然,与王维同时略早的孟浩然有一首《题义公禅房》:“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这首禅诗中“空林”与“空翠”都出现了。“结宇依空林”一句似乎受到谢灵运“空林响法鼓”的影响,“空林”之空当为空寂无疑。王维《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藂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共仰头陀行,能忘世谛情。迴看双凤阙,相去一牛鸣。法向空林说,心随宝地平。……”(注:又,王维《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邱兰若》有“行踏空林落叶声,迸水定侵香案湿”。)
   显然,诗风相近的孟浩然和王维的这三首描写禅寺的诗,更坐实了“空林”与禅观的联系。
   那么,“空翠”到底是什么呢?谢灵运说“空翠强难名”,我们上面已经作了一些猜测。读孟浩然的“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知当时正是雨后初晴,阳光下,风将一些雨丝吹送过来经过树林而落到庭院。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空翠落庭阴”其实与“竹露滴清响”句意正相仿佛,表现出幽独之趣。王昌龄《青龙山昙壁上人兄院集》:“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把青翠的山看作清净之所,其意义与孟诗《题义公禅房》的“空翠”相同。
   “空”的审美经验在王维手中迅速占领更多的地盘,空林、空山、空翠……还可以有许多的空。如:“雀噪荒村,鸡鸣空馆。”(《酬诸公见过》)“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奉寄韦太守陟》)“萧条人吏疏,鸟雀下空庭。”(《赠房卢氏琯》)“空虚花聚散,烦恼树稀稠。”(《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之二)“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送綦母校书弃官还江东》)“铙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送宇文太守赴宣城》)“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辨觉寺》)“眼空今无染,心空安可迷。”(《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
   诗歌中声色对举的写景手法,如前所引,在南北朝已经出现,谢灵运也用得较多如:“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濑茂竹修林》),“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夜宿石门诗》)。到了唐代声色对举的写法已然成熟,而王维诗中声色对举者所在极多: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
   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送李判官赴江东》)
   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谷静泉逾响,山深日易斜。(《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
   声连 鹊观,色暗凤凰原。(《和陈监四郎秋雨中思从弟据》)
   细枝风响乱,疏影月光寒。(《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
   以上对句都是很好的诗句,它们的出现当与禅宗对声色现象的重视有关。王维《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序》云:“大塊群籁,无弦出法化之声;恒沙众形,(阙二字)为宝严之色。”这话其实与百丈怀海的“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古尊宿语录》卷二《百丈怀海大智禅师语录之余》)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王维诗中多有“闲”字,如:
   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春日上方即事》)
   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饭覆釜山僧》)
   陶渊明诗中也多“闲”字,如:
   形迹凭化往,灵府常独闲。……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眼。(《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二首》其二)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琴书。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营已良有极,过足非所钦。(《和郭主薄二首》之一)
   陶的“闲”是“闲暇”,与自己的农田劳作相联系着,耕种园田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有限的需求,一旦达到要求,则可以以“游”的姿态享受闲暇生活的乐趣。他的“独闲”是“闲居离世纷”(《述酒》)、“鼓腹无所思”和“浊酒且自陶”(《己酉岁九月九日》)。而王维的“闲”虽然也有同于陶渊明,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眼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此诗的意味与陶渊明诗极其相似,其中的“闲”是“闲逸”,也即陶的“闲暇”。
   然而,王维诗中的“闲”更多地与寂静、空定同义,“闲”是焚香、禅诵、入定和悟空的意思,除了前引诗,还可以举出一些,如“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终年无客长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答张五弟》),“闲”就是对着终南山,无客关门,专心坐禅而至于“无心”,它表现为这样一个空观渐次深入的过程:“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六首》之三)。他的《苦热》也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