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文学综论 >>

藏教与佛教对藏文学的影响

分享到:
 

   一、西藏佛教文学

   虽然藏族文化不等于佛教文化,但佛教文化在藏族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同样,藏族文学不等于佛教文学,但是佛教文学或者说僧侣文学在藏族文学中占有相当惊人的比重。藏传佛教在藏族历史上造就一个批优秀的文化巨人和杰出的作家诗人,浩如烟海的佛教经籍又给藏族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而且有些佛经的内容本身就是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而佛教思想又成为藏族文学创作思想的灵魂,成为通过作品中描写的社会生活所显示出来的贯穿全部作品的中心思想,成为作品的核心所在,它像一条红线似的贯穿于整个藏族古代文学的始终。从七世纪产生的传说故事,到十九世纪以后出现的寓言体小说,无论是汗牛充栋的藏族作家名著,还是丰富多彩的藏族民间文学名篇,很多作品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有意识无意识地宣传佛教人生观、解脱观等思想,演绎佛教的基本教义。

   由于佛教对藏族文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且从藏族文学的作家队伍看,许多人本身就是笃信佛教的信徒,是对佛教有很深造诣的宗教理论家,是有学有修的高僧大德;从藏族文学的创作思想看,又同佛教教义有着切不断割不开的联系。因此,对于藏族文学,可以区分为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但却难以划分佛教或僧侣文学和世俗文学。僧侣文学与世俗文学水乳相融,难解难分。所以我们在介绍西藏佛教文学时也只能凭着感觉把一些作品从藏族文学中抽出来加以介绍。

   西藏佛教文学内容非常丰富,可分为作家诗、传记文学、佛经文学、历史文学、伏藏文学等。其中,《红史》、《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等历史学作品和《麻呢全集》、《五部遗教》等伏藏文学作品我们在此不作介绍。而作家诗、传记文学、佛经文学等也因篇幅所限,只能简介主要作品。

   作家诗

   藏族作家诗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即西藏佛教前弘期时期。从敦煌古藏文写卷和《五部遗教》《贤者喜宴》等一些后世文学著述中,可以看到吐蕃时期一些赞普和文臣武将吟唱的诗歌。这些诗歌或盟誓,或庆功,或酬宾,或颂赞,或哀掉,或告诫,即景生情,触兴而发,言志而抒情。这个时期的诗歌受佛教影响不深,不属于僧侣作家诗。

   西藏僧侣作家诗的蓬勃兴起和发展,是在西藏佛教后弘期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米拉日巴道歌集》、《萨迦格言》等,形成了不同流派。从它们所阐述的内容和运用的形式看,可以分为“道歌体”诗、“格言体”诗、“年阿体”诗和“四六体”诗等流派。

   “道歌体”诗始于玛尔巴、米拉日巴和热琼巴三师徒,他们采用民歌的多段回环格律和自由体格律咏唱本教派的教义、观点、修法途径、修法感受、修法要诀等,劝世人抛却世俗名利,心向佛法,形成了“道歌体”诗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玛尔巴和热琼巴的道歌大多见于他们的传记;米拉日巴的道歌除记载于他的传记外,当时就有弟子将部分集录起来。到了十五世纪时,主巴噶举派的僧人桑杰坚参(1452——1507年)跑遍西藏各地,搜集流传在民间的米拉日巴道歌,编集成册,称为《米拉日巴道歌集》,共有五百余首。后世僧徒起而效仿,著有许多道歌集,其内容、格律及风格与《米拉日巴道歌集》大体一致,形成了一个著名的诗歌流派。

   《米拉日巴道歌集》无疑是“道歌体”诗的代表作,共五十八节,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降伏来犯鬼神(非人)使受佛法约束;二、引导有缘弟子趋向成熟解脱道;三、其它种种。道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是宣传演释佛教教义的,也有歌颂自然风光的。如:

   “我等众生世间人,生老病死四河深,

   人人难逃皆自知,安乐幸福无一时,

   怕苦反倒自作苦,祈福却做罪孽事。

   要想解脱人间苦,恶行罪愆应戒除,

   死时修法是正途。”

   《道歌》名曰“歌集”,实际上是诗歌咏唱与散文叙述交织起来的著作,是散韵结合的文体。在记录诗歌的同时,还把唱这首道歌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也一并加以详细记述,有头有尾组成章节段落,很多都富有故事情趣。

   另外,在诗歌中,除了米拉日巴所唱的歌外,还有他的弟子、信徒、论敌、施主和前来为害的鬼神等所唱的歌。道歌语言朴素无华,采用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多段体”和“自由体”的民歌格律手法,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

   “格言体”诗是文哲合壁的文学作品,为每首四句七言的哲理格律诗,内容深邃,令人警醒,形式简明,易于记诵。如:

   愚者虽然身力壮,因为智少制于敌,

   大象虽然身力强,却被金花鼠杀死。

   在“格言体”诗中,以萨迦·贡噶坚参(1182—1251年)的《萨迦格言》为其先河和代表作。后世学者起而效仿,创作出《甘丹格言》、《水树格言》等格言体哲理诗集,从而形成了诗歌创作的一个流派。

   《萨迦格言》共分九章,包括格言诗四百五十七首。第一章,观察学者品;第二章,观察贤者品;第三章,观察愚者品;第四章,观察贤愚间杂品;第五章,观察恶行品;第六章,观察正确处世方法品;第七章,观察不正确的处世方法品;第八章,观察事物品;第九章,观察教法品。格言以四句七言体的诗歌表达了作者治国主张、处世哲学、道德观念和佛教教义等。主张以佛教治理国政,提倡政教合一制度;赞美好学不倦的精神,批评懒惰不学的行为;赞美谦虚谨慎,批评骄傲自满;赞美改过自新,批评文过饰非;颂扬临危不惧,坚定不移,贬斥动摇不定、反复无常。论述一分为二,富有辩证法思想。

   《甘丹格言》的作者索朗扎巴(1478—1554年)是哲蚌寺的格西,曾担任过哲蚌寺和甘丹寺的法台。是三世达赖喇嘛索朗嘉措的老师。《甘丹格言》全书一百二十五首诗。内容都是辨别“智者与愚人”的论述,区分智愚或好坏的标准,是以佛教教义为立足点。

   《水树格言》与《教诫集》的作者贡唐·丹白准美(1762—1823年)是甘肃拉卜楞寺贡唐仓第三世活佛,曾在哲蚌寺读格西学位。《水树格言》分为两部分,即《格言树之论述二规百枝叶》,有诗一百零六首,以树做诗的比兴;《格言水之论述二规百波浪》,有诗一百三十九首,以水做诗的比兴。《教诚集》共分六部分,《无常修习法教诫》、《显密论理学习方法》等。《国王修身论》作者是米旁朗杰嘉措(1846—1912年)。《国王修身论》共二十一章,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治理国家应注意的事项;二、国王自身之修养;三、宣传佛教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