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造像 >> 综论 >>

北京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一)(3)

分享到:

  隋唐幽州佛教造像艺术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北京称为幽州,是隋唐东北边境的军事重镇,在当时整个社会崇佛风气的影响下,在隋唐统治者对幽州的高度重视下,幽州地区的佛教在北朝的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据史料记载,当时幽州佛教的发展以寺庙的兴建尤为突出,城区郊野寺庙总数达到近百座之多,仅幽州城区就有寺庙近20座。

  与此同时,幽州地区还出现了房山云居寺、幽州城区和盘山三个各具特色的佛教发展重心,有禅宗、律宗和护法刻经等思想和风气盛行。幽州佛教的这一发展态势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隋唐幽州佛教造像遗存仍以石雕和铜铸造像为主,目前出土和遗存的也都不少。从现存实物看,这一时期造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具有典雅端庄的时代艺术风貌,又体现出一种粗犷豪放、淳朴自然的地域文化特色;既保持了与时代主流风格变化的一致性,又体现出地域造像发展滞后和保守的特点。另外,大多数造像出土和分布在今房山地区,这也正好见证了隋唐时期房山为当时北京地区佛教发展重心地位的史实。

 

  开皇二年(582年)一佛二菩萨石造像是隋代幽州造像的典型实例。此像高18.5厘米,为黑色大理石作高浮雕的小型造像碑形式。中央主尊结跏趺坐,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结施与印。头部高昂,顶平无髻;脸形方圆,面露喜色,五官轮廊不甚清晰;脖颈粗长,身体结构明显失准。佛身着宽袖大袍,袖口垂至脚下,衣纹简洁粗犷。主尊两侧各有一站立菩萨,形貌特征亦不甚清晰。坐具为方形束腰式台座,座的两侧各有一狮蹲踞。这些特征基本体现了隋代造像承前启后的艺术特点,而雕刻粗犷,形象特征模糊应是地域造像风格与水平的真实体现。(图4)?

  唐初期造像实物以首都博物馆珍藏的贞观九年(635年)观音菩萨铜像最突出。此尊通高15厘米。头戴高宝冠,冠左右各有一条联珠状宝缯垂下。长脸,形象模糊。上身袒露,下身着长裙。身侧各有帔帛笔直垂下,衣纹均十分简洁。胸腹间饰有联珠状璎珞,联珠粗大,给人以沉重之感。跣足站立,两手一下一上置胸前,似各执有法物。身后有大背光,但上部有残,背光上阴刻的火焰纹和锯齿状头光仍清晰可见。像身下为四足座床承托的圆包状覆莲座。座床上刻有“贞观九年”等铭文。总体看来,这尊观音像在躯体姿势、衣纹手法、装饰风范、乃至背光和台座形制等多方面都体现出非常浓厚的北朝和隋代造像的遗风(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