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造像 >> 综论 >>

北京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二)(2)

分享到:
?

  明北京佛教造像艺术?

  明代时,北京仍同时流行汉传佛教造像和藏传佛教造像,但藏传佛教造像的地位和影响仍最为突出。明代对西藏采取“众封多建”的民族宗教政策,使明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各地、各教派势力取得了更加广泛和紧密的联系。北京作为明代政治中心,继续成为明中央与西藏地方政府联系的舞台,同时随着藏族僧人络绎来京朝觐、定居,也继续成了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的中心。据史料记载,明代北京共兴建了真觉寺、大慈恩寺、大兴隆寺、大能仁寺等十余座藏传佛教寺庙,还出现了一位如元代帝王那样崇信藏传佛教的皇帝——明武宗。明北京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兴盛就与这一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明代北京的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也是在帝王们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明帝王仿效元朝亦在宫廷专设造像机构,称“佛作”,隶属“御用监”,制作藏式佛像。造像的目的主要是作为重要的宗教礼品赏赐、馈赠给西藏上层宗教人士,为其宗教笼络政策服务。明代宫廷造像开始于永乐时,但只延续到宣德时期。永乐、宣德之后,宫廷造像突然销声匿迹了,至今也没有发现一尊永、宣之后宫廷制作的藏式佛像,但是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在北京的发展并没有停止。现存的明代宫廷藏式造像主要是永乐和宣德两个时期的,一般都带有“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刻款。(图15)永、宣之后的造像实物也有遗存,目前所见有正统、景泰、成化、正德和崇祯几个不同时期带具体年款的造像。(图16)?

  同藏传佛教造像相比,明代北京传统的汉地佛教造像则显得十分暗淡。虽然当时汉地造像仍拥有较大信仰群体,塑像不断,寺庙供奉也很多,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审美观念的下降和藏传佛教造像仪轨的影响,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已完全趋于世俗化和程式化,造像面相宽平,体态丰,造型僵板,装饰繁缛,完全是一种世俗社会崇尚的富态和福相的审美标准。尽管各种造像因手印不同,造型各异而体现出身份和职能的差异,但是唐辽时那种有着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已不复存在,即使是碧云寺里济济一堂的五百罗汉,也不过是几种典型模式的翻版,总体给人一种生气无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