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禅宗 >>

慧能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2)

分享到:

   由此说来,见性成佛,不分西方东方,在寺在家,犹如世上到处都有善人和恶人一样。西方有见性成佛之人,东方同样会有见性成佛之人。东方有造罪作孽之人,西方同样有造罪作孽之人。在寺能见性成佛,但未必就能见性成佛。在家同样能见性成佛,而不是注定不能见性成佛。这就看你如何自性自度,进行修炼了。所以,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念佛求福,未必就有功德。“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慧能讲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同样如此。如说梵语“摩诃般若波罗蜜”,意为“大智慧到彼岸”。摩诃是大,心量广大,无所不包。“自性能舍万法是火,万法在诸人性中。心量广大,遍周法界。”故能包容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妙性空灵,莫可言状。般若,智慧也。“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波罗蜜,意为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般若不著境,著境非般若。“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这里的奥妙,在于著境和离境。著境指尘世,尘世即此岸;离境即超脱尘世,为般若行。般若“无住无往亦无来”,不生不灭,这就是彼岸了。彼岸即佛境,三世诸佛从中出。人有自性般若,故“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见性即成佛。应当注意,上述“念念”并非一义,而是就前念和后念而言的。故“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前念后念同为念,一念之差定僧、俗。禅宗讲顿悟,其奥妙就在这里。
   本性是佛,而性与身俱,为何才能见性成佛道呢?这里有一个色身和法身问题。色身有情有欲,法身无欲无情。法身在色身中,如能自性自度,即可超脱色身,自成佛道。否则,法身将淹没于色身中,本性是佛而不见佛,这就叫“不是佛迷众生,而是众生迷佛。”因此,“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悟者,悟此法身也。五蕴烦恼尘劳,皆由色身,识破色身,透出法身,岂不是见性成佛了吗?
   当然,法身并非实身,而是就空灵的佛性而言的。所谓“法身”,不过是用以借喻佛性而已。佛性是本性的抽象,由本性升华而成。或者说,佛性是离境的本性,彼岸世界的本性,而此岸世界的本性是著境的佛性。著境的本性有善与不善,离境的本性非善非不善,故佛性是不二之性。“蕴之与界(即此岸世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见性成佛,就是从此岸世界的本性看出彼岸世界的本性,将本性超度成佛性。有了佛性,就能大彻大悟,用“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住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要之,百无所著,既不著于境,亦不著于法,真性如如,通达无碍,这就是佛境了。
   说到这里,人们不免要问:何物为佛?慧能所言佛果何物也?通观《坛经》,其意甚明。慧能所言佛,是觉悟之光,智慧之神,于人心说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灵境界。故曰:“佛者,觉也”;“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本性即佛,心为意门,打开佛门,智慧就发出光芒,普照万方,万法通流,这就是佛境。在这里,佛可行于万法而不著,一有所住,佛就失灵了。佛亦不著于境,不在人间的善恶是非、五蕴烦恼尘劳中停留下来。佛是不生不灭的,这就是佛道有常,人世的万事万物是有生灭的,这就是无常。人的生命也是这样,有生有死,所以一个人自己寻死,民间就说是寻无常了。但人的本性即佛,是故佛性非常非无常,是谓佛性不二。不二之性,乃是真性真常。佛性真常,不生不灭,慧光常明,佛果永存,此之谓也。
   见性成佛,首先必须认识到本性即佛,主动打开本性之门,这就叫“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人觉知见。若能开示,便能悟人,即觉知见。”觉知见就是佛知见,本性即佛,因而“开示悟人,自是佛之知见”。于此可见,见性成佛者,知见本性也。如前所说,见知本性,便悟自性三身佛,即: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千百亿化身佛。三身均本自性,“既会三身,便明四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四智一心,通顿悟性智。佛无顿渐,顿悟成佛。开佛知见,悟得真如本性,即可用智慧观照,念念圆明,至于无念。何谓无念?念念真如,无任何别念也。
   禅宗又称顿教,故只讲见性,而不论禅定解脱。这样,对佛教中的诸多问题,它就另有解说。比如,佛教中之三乘(羊、鹿、牛乘),慧能就称之谓伪,而实只一乘;或者说三乘是讲的往昔,现时只有一乘。再如,他说“依法修行是大乘”,而顿教则是最上乘。又如定慧,他说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定慧等持,口说心行。“即心名慧,即佛乃定”,行本性智慧,就像灯和光一样。在这一点上,他甚至和北宗有别。神秀认为:“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而他则认为,“戒定慧只合一种”,三名一实,即悟自性。“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pán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pán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成佛,一真一切真,一切真即一。戒定慧只合一种,合于自性,就是见性成佛了。慧能认为,神秀所说戒定慧,接大乘人,而他说的戒定慧,则接最上乘人。最上乘人的戒定慧,是自性的戒定慧,由自性自戒自定自慧,无拘无束,自然从心所欲不逾矩。真可谓“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心地平直,率性而行,自然而然,不知其然而然,这就进入佛境了。
   禅宗也讲坐禅和禅定,但所讲则别具一格。“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如“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外禅内定,内外明彻,这就是禅定了。应当指出,这里说的不动并非坐着不动,而是本性清净,无障无碍,既不著空,也不著净。只有这样,才能见如如真性,自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