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禅宗 >>

慧能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4)

分享到:

   思想文化的发展必然以其先行的思想文化为前提。所谓先行的思想文化,即已有的思想文化积累,特别是近期的思想文化积累。韩愈讲了一大套道统,可是这个道统从孟子以后就逐渐失传了。他不承认玄学也是中国的道统,因为这就等于承认佛学是中国的道统,而他就用不着那样起劲地去排佛了。但不承认这个道统,道统就绝而不续,无从恢复起来。所以,他只能徒发空论,放了一阵空炮之后就偃旗息鼓了。中国的道统在哪里呢?
   玄也不是,佛也不是,当时存在的就只有道教了。果然,尔后的程朱理学从道教中找到了这个道统,它就是先天道。所以我曾说,理学是从道教中引发出来的。理学又称道学,盖由此也。但中国原来的道统是朴素而粗疏的,缺乏缜密而详尽的论证。就拿先天道来说,它也不过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如此而已。怎样完善中国的道统,使之系统化呢?这就需要从佛学中把玄学再找回来,找回那个佛学化的玄学,即经过佛学的理论加工处理的道统。理学的理一分殊的思想体系,就是这样完成的。因此,有些人认为,理学出自华严宗,也不无道理。所谓理一分殊,即万物同此一理,而此理存在于万物之中,它本身是不可见的。如果我们改此理为佛,理学岂不是佛学了吗?
   天理既然存在于万物之中,这就有一个如何见物而知理的问题。用理学家的话说,这就是格物穷理了。要格物穷理,首先必须正心诚意,致志格物。为什么呢?因为人心为物欲所掩蔽,正心诚意就是清除物欲,心无欲念,而后致志于穷物之理。这样,就提出了一个天理和人欲的关系问题,即:存天理就必须去人欲,不去人欲就不能存天理。存天理包括人心中的天理,所以去人欲就要清静其心,这和佛门的持戒修行就没有什么两样了。
   天理和人欲既然是水火不相容的,因而由天理衍化而成的礼教就成了束缚人性的精神枷锁。要摆脱这种精神枷锁,除自寻无常外,就只有两条出路:一是出世,二是出家。还有没有别的比这更好的出路呢?曰:有,这就是由人性论产生的陆王心学。
   人性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从先秦儒家起,有性本善说,性本恶说,无善不善说,善恶混说,性三品说,性与命离合说,性与才离合说,性与情离合说,如此等等,莫衷一是。但这些说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其粗略性和简单性。李翱写了《复性书》,无异是想恢复先秦的人性论,从而恢复中国的道统,但如前所说,中国传统的人性论已为禅宗所吸收,化为佛学的人性。所以,要恢复传统的人性论,就必须和禅宗相对接。李翱可能是不愿这样对接,也可能是没有发现这个接头,所以复性也就没有着落。后来陆九渊抓到了这个接头,从而提出了他的心学理论。程朱理学明接道教而暗自吸收佛化道学,所以从表面上看不出它的佛学痕迹;心学直承禅宗,令人一望而知其来自佛学。因而朱熹与陆九渊辩论时,得以道学自居而称对方为禅学。岂不知禅学,特别是南宗禅学,就内容而言,实乃最系统的人性论。理学产生于北宋而盛于南宋,心学产生于南宋而盛于明清之际,这说明心学是从南宗直接产生的。
   心学的根本命题是心即理或理即心,心外无别理。这样就有一个对天理的解释问题:程朱理学视此为心外之理,心学则视之为心中之理。由此又引伸出我心即宇宙,宇宙在吾心这样的命题来。心学和理学之争就是围绕着这些命题而展开的。
   朱陆心学和理学之争难分胜负,到元朝把理学定为官学,心学才一度衰落。元明清之所以把理学定为官学,是为了网络一批理学之士,作为推行王道教化的工具,要民众顺从王道教化,从而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但这种残贼人心,戕拂人性的礼教,是不足以服人的。于是王阳明在格物不通之后,转而求之于心学,从致志格物转入致良知的轨道。何谓良知?天性之知也。致良知者,启发本性之知也。
   在心学由衰转盛之际,北宋张载关学也从寂寞中走了出来,为心学增添了更大的活力。关学的核心是理气之学。理即气或气即理。人含气而生,因而气即理,亦即心即理。万物含气而成,故万物皆有此理。人与万物同此一气,彼此自然同此一理,气分阴阳,合而成物,合而成人,故一阴一阳谓之道。由此就提出了道器关系或事理关系问题。即:道在器中,器外无道;或:理在事中,事外无理。而理学家之道或理,则是一颗无极丹,从天上掉下来的。理学家也讲阴阳,但讲的是阳尊阴卑,而不是阴阳合一。因此,从天理就派生出三纲五常来,成了扼杀人性的礼教。所以,清初思想家戴震喊出了“天理杀人”的口号,鲁迅则喊出了“礼教吃人”的口号。
   事理之学,人称实学。实学夺取了理学之天理,理学就失去了灵魂,于是转而为朴学,又研究注释起群经来了。汉代也有经学考据,故朴学亦称汉学。但经过理学的洗礼,二者毕竟不同:汉代注经是盲目从经,而清代考据则是理性解经。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窥见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规律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流派对立统一,循环发展,这就是中国思想文化演变的规律。在这里,有三个集结点:一是玄学、二是理学、三是实学。中国的道统延续不绝,就因为它是在不断分合中前进的。由于不断分合,所以它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多样性在统一性中,统一性中有多样性。这其中,不仅有本土文化的诸多流派,而且有外来文化的诸多流派。有见于一,无见于多;有见于多,无见于一,都是不对的。何谓道统?道统者,主体文化之谓也。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不仅在于它能集本土文化于一身,而且还能把外来文化导入本土文化。就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而言,这里不是什么何者为体,何者为用的问题,而是化为一体的问题。所以,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说西学为体,中学为用,都是想入非非的虚妄之言。
   这里说的西学是指近代西学。早在明代,就有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时称其为泰西之学。泰西之学对当时中国的本土文化有冲击作用,促成了实学的产生,但并未化入中国主体文化,所以在中国主体文化中不见其踪影。可见,任何外来文化,如果不能中国化,都是不能发育成长的。人们悔恨泰西之学未能占领中国本土文化地盘,却不知它并未化入中国主体文化。因此,它在中西方文化之间如穿梭之客,过了一阵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近代西方文化被介绍到中国来者,几乎应有尽有,但能站稳脚跟者却屈指可数。这里边的奥秘,就在于它和中国本土文化接上接不上茬,从而化入中国文化。例如,基于实验科学的逻辑实证主义,就能和乾嘉考据接上茬,因而对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相应的贡献,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外来文化,它也必须中国化,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此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承接关系。如《实践论》与知行说,《矛盾论》与传统朴素辩证法,等等。这里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明末思想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中指出,事物之理就是“合二为一”,这就非常接近对立统一的规律了。毛泽东的成功,在于他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武器,找到了中国式的民主革命的道路,而他的失败则在于没有找到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可见,任何外来文化都必须中国化,成为中国主体文化的构成部分,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任何外来文化,都只能是文人书斋中的东西,人民群众是不会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