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净土宗 >>

净土思想与仙界思想的合流(5)

分享到:

   其次,我们从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道家思想之间在“来世”观念上的交流与融合的历程中得到一点启发。这种交流,最早可追溯到四川乐山麻濠东汉墓门楣上的佛像,十六国时期的敦煌、吐鲁番墓葬出土的衣物疏上也时常见到佛道杂糅的痕迹。我认为,墓葬中出现的这些佛教象征物,并不是道家要借用刚刚传入中国的佛教“胡神”来表达早为人们所熟谙的道家观念,而是暗示着死者生前已明白佛教的死后“往生净土”与中国道家的“死后升天”、“羽化而登仙”的观念有某种共同点。同样地,中国佛教艺术已十分盛行的北魏—西魏时期,麦积山开凿的第133、127窟出现的道家四神和东王公等列仙,以及同时期的敦煌第249、285窟中出现的东王公和西王母、伏羲和女娲及其眷属,其功用与中国早期佛教艺术中的“仙佛模式”不同,并不是借用道家的诸神来表达某种佛教的观念,而是表明开窟者清楚地知道二者可以表达同样的观念。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成佛也罢,成仙也罢,都是“来世”摆脱痛苦、进入极乐世界的标志。因此第249窟南北二披上由乘鸾、乘龙、持节的仙人作为引导的西王母、东王公行列,显示着道家仙界的殊妙,也表达着“羽化而登仙”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在佛教石窟寺中,与佛教欣求“净土”的观念进一步合流了。如前所述,在第249窟窟顶南北披分别绘有道家的东王公、西王母等仙界众神的同时,在其西披绘有阿閦佛的东方妙喜世界,在其南壁绘有被称为莫高窟最早的净土变的雏形的说法图;在稍晚的第285窟窟顶绘出中国传统的神话题材的同时,在其东壁门两侧绘有大型的无量寿佛说法图;在麦积山第127窟窟顶绘出道家的天地之神东王公那浩浩荡荡的巡天行列的同时,又在西壁绘出巨幅的西方净土变画面、维摩诘经变的画面。所有这些都或明或暗地表明:对于“极乐仙界/净土”的共同追求,使得原本属于两种不同的宗教体系的神祗走到了一起,成为表达同一个神学主题的统一体的不同单元。因此我认为,也正是在这样一种信仰的驱动之下,道家的观念和列仙走进了佛教的石窟。
   同样地,第249窟西披维摩诘经变中,须弥山山顶巍峨城堡,显示东方妙喜佛土的殊胜,其天门半开半闭,与经中所言的从阎浮提至忉利天宫的三道宝阶的功用一样,表示人人皆可往生妙喜净土。相同的主题到了晚唐第9窟,则非常明确地画出了三道宝阶和正拾级而上的往生众生(图版7)。
     五、结语
   将莫高窟第249窟西披内容定名为维摩诘经变,不仅在图像学上有所依据,而且也符合当时的信仰背景,特别是它能够较为合理地解释第249窟窟顶内容之间的关系,尽管第249窟西披维摩诘经变表现的是佛教东方阿閦佛净土信仰,南北披表现的是道家的仙界景象,其思想体系并不相同,但是,二者在要表达的观念上却有一定的契合之处,即是当时佛教净土思想与道家的天界思想合流的具体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