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三论宗 >>

试论三论宗的性空思想(5)

分享到:

   由此而论,故性空内含的无穷意味,一个平等就可概括。而所谓平等正是上面所讲的,即无偏邪之分别。又基于这平等之义,所以才能叫做“中道”,并且迷悟的分限也是在这个地方。

   也由于性空即是中,即是实相,而中道实相能缘起万法,万法即是中道。因此,宇宙万有实无本体之实有,唯有柳绿花红的中道原理。这就是上面所展示的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圆融无碍的至道。

   为了进一步说明此意,所以,吉藏在《中观论疏》及《大乘玄论》中,以三中来标示八不的中道义。

   三中是说:即一不生不灭,世谛生灭非实生实灭,但由因缘生而假名生,因缘灭而假名灭,因缘生而不起,因缘灭虽灭而不失,因此生灭宛然而不生不灭。这样体会不生不灭即是世谛中道。其次和世谛的假名生灭相待而有真谛的不生不灭,所以此不生不灭非自不生灭。世谛生灭既是假名,真谛不生灭亦是假名。世谛假名生灭,既非生灭,所待的真谛假名不灭亦非不生灭。这是真谛中道。其次,不生灭而生灭即非不生灭。这样构成非生非不生灭,即是二谛合明中道。

   如此,假生假灭是为世谛的假名,不生不灭是为真谛的假名,从假名生灭即不生不灭看为世谛中道;从假名不生假名不灭,即非不生非不灭看为真谛中道,最后超过了这些,由非生灭非不生灭两方面结合了二谛来看为二谛合明中道。

   而这三种中道系就生灭而宣的,其意可通于断常、一异、去来等。故《中论疏》说:“此论一部横破八迷,竖穷五句,洗颠倒病,令毕竟无遗,即是中实,故云不生不灭,乃至不常不断也”。

   于此,因嘉祥大师的“中道思想”通过三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别的辨证法,从而使三论宗的性空思想更加透彻。他把“由有转入空”为“一节转”,又以“由空而悟入毕竟不二”为“两节转”,于是离“于谛”(境理)而进入缘生无性的实相原理。所以三论宗所关于达到“性空”思想的内涵是经过“重重无尽的教谛”的引导而进行的。

   由此引导才能实践到不滞于“假”,不止于“性(实)”的无得的中道原理。是故《三论玄义》之众论旨归门云:“通论大小乘经,同明一道,故以无得正观为宗。”然而尽管大小乘同明一道,但是其中却存在原则上的区别,因此《三论玄义》又说:“但小乘教者,正观犹远,故就四谛教为宗。大乘正明正观,故诸大乘经,同以不二正观为宗。”

   而三论宗八不中道所证的正是这种“不二正观”。也因为是“不二正观”,所以凡或拘于文句,或存有所得之念,无非背中道而入邪道,不能体达诸佛心源。

又由于八不所显的中道,即是“不二正观”。而要真正达到“不二”,于此作为“中道”的概念也要泯灭,若如此,方契实义。

   所以为了更进一步显示“不二正观”的内容,发挥性空思想“至中”的积极地步,故三论宗大成者吉藏大师再将“中”分为四种。

   即:一为对偏中,二为尽偏中,三为绝对中,四为成假中。对治“有”、“空”之偏,叫做对偏中;由偏病消尽而表现的中,叫做尽偏中;非偏非中的无名相,叫做绝对中;立在不二名相,假说二谛的叫做成假中。前三中是“体”的中,成假中是“用”的中。

   其次,三论宗对于“中”的实义,还有叫做“四种释义”的方法。即以“中”为实义(正义)的叫做“依名释义”;以“中”为“偏”义,而以“偏”为“中” 义,互相依对,以使其离“执”的,叫做“互相释义”(因缘释义);以“中”为“不中义”而把无名相的实相,勉强假名为“中”,以使其不滞于中的叫做“理教释义”(显道释义);以“中”为“色义”或为“心义”,不拘其一定方式,而表现万象皆无不中(万象皆中)的道理,叫做“无方释义”。

   总而言之,不执有,不捉无,远离二边,平等不加分别的去认识事物,即能自然领会“中道实相”的原理。所以“八不”就是二谛法门的至极,性空思想内涵的根本,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的无得正观。因此《中观论疏》说:“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源。迷之即八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即十二部经如对白日。”《大乘玄论》亦说:“八不者盖是诸佛之中心,众生之行处也。

   性空思想的实践意义

   运用“八不”的方法去认识世界、人生,即可了知诸法当离开自性的我执以后,显出来的实相就是平等无有高下的中道。正确了知事物就是“观”,哲学上叫世界观、人生观,三论宗将自宗认识事物的方式叫“八不中道观”。但“观”始终与实践的“行”联系着不可分割,所以并称为观行。所谓观行换句话说,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因此谈性空不单直是诠释教义,而最主要的是着重于实践,也即是说性空思想就是知行的合一。而性空思想的实践就是净化我们的见解,见解的净化即是心的净化。所以性空思想的实践过程又可以叫净心过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经过实践,就不可能通达诸法的实相,而一旦不通达中道实相的原理时,众生就会产生种种计度,并形成种种自性执。由此则必然产生固定的空间、时间、千差万别的现象等等。故《中观论疏》说:一切有所得人,生心动念,即是“生”,欲灭烦恼,即是“灭”;谓己身无常为“断”,有常住可求为“常”;真谛无为相为“一”,世谛万象不同为“异”,才起一念心,即具此八颠倒。

   而这颠倒即是不明诸法自性不可得而造成的,因此三论宗称这为不明正理的有所得之邪见。然有所得之邪见,则是指由于心有所著,因此,本来一尘不染的清净心就变成妄想纷飞的染污心。所谓心有所著即是闻有落有、闻空滞空、闻中著中,总要存着有所执着才行。

   正因为心有所著,由此则不清净,于是才有外道执实我的邪见,不知人法二空之理;毗昙虽已得无我而执法有自性;成实具辩二空,但未去偏空的情执;大乘虽言究竟,然或拘于教相判释,或封于空义异同,各起他劣自胜见。也正由于心不清净,所以认识的事物无不颠倒。而所谓颠倒,又是以见为体;即于一切事物必先现有错乱的倒想而后才成为倒见。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是缘起幻有的,本来法无自性,硬执法是实在的,因此就是倒想。正因为是倒想,所以才说是错误的而称为邪见。有这邪见,结果就得被千差万别的现象所缚,找不到出离之路。所以《三论玄义》指出“若心存内外,情寄大小,则堕在偏邪,失于正理。”由此当心存在着有所得的执著时,至理就不易显现,玄道则难穷通。故要想跳出这有所得的圈子,就得破邪,邪破正理才能显现。所以《三论玄义》更说:“三论由斯而作,但论虽有三,义为二辙,一曰显正,二曰破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