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泉先生还设想成立一个“佛教教育委员会”,承担展开教学调查和学科评估、举行教学研讨活动、主持、评审、委托课题研究和组织教学考核与人才考评的主要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居士教育问题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居士是佛教的在家信徒,具有作为僧团与社会之间中介的特殊身份。由僧伽施行的居士教育,是借助于居士向社会弘宣佛教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佛教本来是四众弟子的佛教,从教育对象来说,当然包含僧、俗两个部分。居士教育问题在整个佛教教育体系中不容忽视。从武昌佛学院开始,即有招收居士的传统。但现在大陆的佛学院,基本上只招收出家众,居士教育仅仅局限于一般的听经、听讲座,显然不能满足广大居士信众的要求。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可谓开现代风气之先,同时招收僧俗两众学员。但是也存在操作层面的实际困难,如居士学员毕业后的去向问题,佛学院所的毕业文凭如何与社会接轨问题等。凡此种种,均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四、佛教教育思想建设设问题
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佛教教育的一些重要问题,近两年来的研究已经基本涉及了。而且,在很多方面较之已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相当的程度达成了共识。有分歧的地方,也往往是异中有同,对于进一步加强大陆佛教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重要意义自不待言。从上述各种观点来看,好象头绪纷然,其实,整合起来,笔者个人认为,总结历史经验,结合当前实际,大陆佛教教育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教材大纲的编写问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问题等等虽然很多,最关键的还是佛教教育思想建设问题。
教育思想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灵魂。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与方法等内容。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教育目的。只有确立明确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得教育体系的建立、师资队伍的培养、教育成果的检验等工作顺利进行。要建立完备的教育思想,需要从以下几个基本工作做起:
1、厘清定义
从目前教育学对教育的定义来看,所谓教育,就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强调的是教育的实践性、交互性、动力性和社会性。
然而,佛教界对于什么是佛教教育,还没有一个严格而准确的定义,这其实制约了教育目标的确立。
宋立道先生辨析了佛教教育的两层含义:狭义上指佛教僧伽内部的教育,以僧伽为对象,培养佛教僧才;广义上指佛教僧侣或居士(在现代社会中,还包括从事佛教研究的社会学者)向世俗社会弘扬佛教价值观的说教活动,具有护教性质。(〈关于佛教僧伽教育〉)这是从佛教教育的教育对象的角度来界定的,即佛教教育包括僧伽教育,居士教育和社会教育。仅从教育对象的角度显然不能反映佛教教育最本质的特征。
济群法师认为,佛教教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是改造生命的教育是解脱烦恼、解脱生死,是成佛做祖的教育。(〈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教育制度〉)这一定义侧重于佛教教育终极目标的表述,通过与世俗教育的比较,强调了佛教教育作为宗教教育的个性,与世俗教育注重培养知识和生存技能不同。但定义强调了佛教教育对信仰者的作用,忽略了对非信仰者的作用。凸现了佛教教育与世俗教育“异”的部分,忽略了“同”的部分。
王雷泉先生把佛教教育定义为:向社会各界传递佛法的观念、经验、礼仪、制度,并使佛教教团自身得以延续的方式与方法。佛教教育属于宗教传播学与宗教组织制度的范畴,它是佛教与世俗教育的结合部。佛教教育的终极指向,是唯证乃知的觉悟成佛,但其在社会中的表达方式,则属于运用言教的世俗谛范畴。(〈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这一定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理论性,内容包括:1、教育对象:社会各界而非仅局限于佛教信仰者这一层;2、教育内容:关于佛教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佛教信仰和修证经验;3、教育目的:佛教的生存与发展,包括个人修行目标的达成(成佛)以及教团的延续;4、教育手段:世俗谛中可知的言教,而非不可言说的佛境;5、教育定位:宗教传播学与宗教组织制度,决定佛教教育是佛教与世俗教育的关节点,既不能悖离佛教的个性,也不同于世俗教育,而是弘扬佛教和填充世俗教育空白的重要阵地,对佛教教育的探讨也必考虑到佛教的外围环境、佛教传播的方式方法以及佛教自身的制度建设等。在教界与学界尚未对佛教教育作出更详尽周密的界定的情况下,这一定义是比较准确和切合实际的。
2、区分层次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广狭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结合这一观点可以看出,佛教教育也包含两个层面。从广义来看,佛教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转凡成圣,断惑证真和成佛做祖,整个佛教的义理,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从初发心到成佛的整个阶段,都是需要佛教教育来引导。但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所研究的佛教教育,其实不过是一种佛教的知识教育。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可以来确定广义和狭义这两种佛教教育:
广义的佛教教育是成佛的教育,成佛是根本的教育目的,戒定慧三学是根本的教育内容,社会各界(九法界众生)是根本的教育对象,指导行者通过闻、思进而修,是根本的教育过程,应机施教是根本的教育方法。
狭义的佛教教育,是佛学知识的教育。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使学者掌握一定的佛教理论知识是基本教育目的,各种佛学知识是基本教育内容,特定的某类学生是基本的教育对象,侧重于闻思,是基本的教育过程,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的教育手段达成这些教育目的,是基本的教育方法。当前的各种佛学院所进行的佛学知识教育即属于狭义的佛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