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文献 >> 中国藏外文献 >>

观相念佛:盛唐至北宋一度流行的净土教行仪(5)

分享到:


       三、《佛说相好经》产生的背景及其时代

   “相好”是指佛经过累世苦修诸波罗蜜所具有的不同于凡人的“殊胜容貌”,显著易见者有三十二种,称为“三十二相”,微细隐密难见者有八十种,称为“八十种好”。隋慧远解释“相好”道:“福状外彰名之为相,又表内德亦名为相。姿媚可爱,惬悦人情,说之为好。”[13][P872c]关于佛的相好,除了在《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有记载外,在诸如《长阿含经》卷1、《中阿含经》卷11《三十二相经》、《过去现在因果经》卷1、《佛本行集经》卷9、《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381、卷531、卷573、《坐禅三昧经》卷上、《大乘百福庄严相经》、《大乘造像功德经》、《弥勒大成佛经》、《弥勒下生经》、《菩萨善戒经》、《菩萨地持经》等等众多佛经中都有具体详细的记载,可谓佛经中十分常见的内容,也是古代佛教信徒禅观修行的基本内容。但将《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有关佛的相好的内容单行成为别生经《佛说相好经》,将观佛相好作为修行法门的内容,这却是比较独特的现象。如果追根溯源,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现象与中国古代净土教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中国净土教与其他佛教宗派相比,不注重佛教哲学的探讨,在理论上没有深奥的义理,而是注重于修持践行,主张凭借阿弥陀佛的“愿力”和自身修行而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在具体的修行方法上,净土教始终重视“念佛”。在净土教中,“念佛”具有四种含义:一、称名念佛,即口称佛号;二、观相念佛,即观念佛之相好;三、观想念佛,即静坐而观想佛之功德、境界;四、实相念佛,即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而其具体的念佛修行方式,在净土教的历史上曾经历了发展演变的过程。
   净土宗奠基人北魏昙鸾在注重观想念佛、观相念佛的同时,强调称名念佛。其《略论安乐净土义》中主张“十念”:
   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能,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5][P3c]
   其中“念佛名字”即属称名念佛,“念佛相好”即属观相念佛,“念佛光明”、“念佛神力”、“念佛功德”、“念佛智能”即属观想念佛。昙鸾所谓“十念”的概念源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下品下生者临命终时“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原本所强调的是称名念佛。
   到了隋代天台大师智 则在偏重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的同时,也注重称名念佛、观相念佛。智 一生弘扬《法华经》、宣讲《大智度论》,创天台宗。但他同时又信仰西方净土,著述有《观无量寿佛经疏》、《阿弥陀经义记》、《净土十疑论》。《续高僧传》本传载他临终前“施床东壁面向西方,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14][P567a]。其《五方便念佛门》云:
   念佛五门:第一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第二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第三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第四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第五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5][P82a]
   五种念佛三昧门中除“第三诸境唯心念佛”、“第四心境俱离念佛”、“第五性起圆通念佛”属天台宗注重的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外,“第一称名往生念佛”、“第二观相灭罪念佛”显然是与净土教相融共通的。尤为值得重视的是,天台宗提倡止观双修,重视禅定修行。智 在其《摩诃止观》中提出了四种三昧,其中“常行三昧”即是用禅定修弥陀净土的行仪[7][P197-201],对称名念佛、观相念佛、观想念佛作出了明确规定:
   九十日身常行无休息,九十日口常唱阿弥陀佛名无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弥陀佛无休息。……若唱弥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专以弥陀为法门主。举要言之,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念西方阿弥陀佛,去此十万亿佛刹,在宝地宝池宝树宝堂,众菩萨中央坐说经。三月常念佛,云何念?念三十二相,从足下千辐轮相,一一逆缘念诸相,乃至无见顶;亦应从顶相顺缘乃至千辐轮,令我亦逮是相。[15][P12b]
   正如智 所称“常行三昧者,此法出《般舟三昧经》”。但值得注意的是,智 的常行三昧虽然主要出于《般舟三昧经》,却又融会了当时流行的净土经典的内容。只要将智 上述论述与《般舟三昧经》下述经文予以对照就可看得十分清楚:
   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此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之。……佛言: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佛言:专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巨亿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菩萨僧中说法。[16][P889a-b]
   两相对照即可看出“常行三昧”的几个特点:其一,《般舟三昧经》虽言及称名念佛,但主要提倡的是观想念佛,智顗加重了称名念佛的分量,这当是结合了《观经》的教义。其二,《般舟三昧经》称阿弥陀佛其国名“须摩提”,智 则称阿弥陀佛“在宝地宝池宝树宝堂,众菩萨中央坐说经”,这显然也是融会了《观经》之类净土经典的内容。其三,《般舟三昧经》只言“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智 则还言及“逆缘”、“顺缘”念诸相,显然是融会了《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之类述说佛之相好经典的内容。其四,智 将念佛的时间从“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莫有休息”改为“九十日身常行无休息”,当是为了适应“常行三昧”在时间上的要求,把“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改为“念三十二相”,当是为了在“常行三昧”行仪中简化观佛相好的内容以便实行。所有这些都反映了隋代中国僧人融会、改造印度佛经教义以适应当时中国佛教实践的倾向,其实质就是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
   智 作为南朝末年至隋代的佛教领袖,其“常行三昧”行仪对观佛相好的弘扬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当时和以后都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于是隋唐之际中国佛教各宗的大德们群起响应,在论及念佛方式时纷纷对念佛相好予以阐扬。如活动时代略晚于智 的隋代三论宗大师吉藏在其《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