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折不挠的意志
法显从长安出发,一路西去,出阳关,度流沙,翻山越岭数万里,亲践佛国各地,又渡海远达斯里兰卡,后来从海路返回,漂泊迷离,总算返回祖国,一路上可谓历尽艰辛。这些艰难曲折是我们今天怎么想象都难以切实体验的。我们只是借助史料的记载,知道法显曾经遭遇过诸如语言不通、经费短缺、战乱频生、沙漠迷路、高原缺氧、痛失同伴、山路险峻、孤身无伴、海浪袭击、同行迫害、海上漂流等一系列困难,我们也知道,法显一路前进,没有丝毫的退却,显示了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这是令今天每一个人都感到敬佩的。《高僧传》卷三记载:法显“西渡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望人骨以标行路耳。屡有热风恶鬼,遇之必死。显任缘委命,直过险难。”[20]什么是“任缘委命”?我想就是任凭此种险恶之缘在前,也要坚持向前,宁愿把自己的生命交付出去。《高僧传》中对法显翻阅葱岭的经历也有详细记载:“有顷至葱岭。岭冬夏积雪,有恶龙吐毒风雨沙砾,山路艰危,壁立千仞,昔有人凿石通路,傍施梯道,凡度七百余所,又蹑悬絙过河数十余处,皆汉之张骞甘父所不至也。次度小雪山,遇寒风暴起,慧景噤战不能前,语显曰:‘吾其死矣,卿可前去,勿得俱殒。’言绝而卒。显抚之泣曰:‘本图不果,命也奈何!’复自力孤行,遂过山险。”[21]毒龙吐毒风,可能就是高原缺氧状态下的高山狂风。同伴不幸倒下了,法显“复自力孤行”,没有退却,终于翻越高山,抵达印度。在印度,法显依然经常遇到危险,但他始终保持勇往直前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能体现法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是法显巡礼耆阇崛山时的一番表态和经历。据记载,那次法显临出发时,“寺僧谏曰:‘路甚艰阻,且多黑师子,亟经噉人,何由可至!’显曰:‘远涉数万,誓到灵鹫,身命不期,出息非保,岂可使积年之诚,既至而废耶!虽有险难,吾不惧也!’众莫能止,乃遣两僧送之。显既至山,日将曛夕,欲遂停宿。两僧危惧,舍之而还。显独留山中,烧香礼拜,翘感旧迹,如覩圣仪。”[22]因为法显“不惧”,所以“众莫能止”,即使送他前往的两个僧人畏惧而逃,他也没有退缩。在回国的海路上,“海中多有抄贼,遇辄无全。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宿而进。若阴雨时,为逐风去,亦无所准。当夜闇时,但见大浪相搏,晃若火色,鼋鼍水性怪异之属。商人荒懅,不知那向。海深无底,又无下石住处,至天晴已,乃知东西,还复望正而进。若值伏石,则无活路。”[23]这般艰辛真是难以想象!根据法显回忆,“涉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24]。这种排除万难、直至胜利的坚强意志是值得任何时期、任何地域的任何人学习的。
六、虛心好学的胸襟
异国求法对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陌生不明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在既没有前人的经验总结,也没有专业的梵汉词典的情况下,学习便成为法显西行求法的重要任务。法显秉承了中国人好学敏思的传统,一路西行,一路学习,最终不但精通了梵语,而且精通了印度的文化和社会,特别是印度的佛教戒律学,成为5世纪时期中国人当中绝对权威的印度学大师。法显善于向外国学习首先表现为学习印度佛教的戒律;其次表现为学习印度佛教的历史、造像与其他经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经典;第三表现在学习印度的语言,尤其是梵语;第四表现为学习印度的社会、民俗与历史。在古代,特别是在宋代以前,中国佛教界始终把印度当作权威,遇到佛教方面的问题,首先会想到向印度请教。法显在长安参学期间,遇到戒律残缺不全、僧人生活和修行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时,中国人没有谁能够解决,只有向印度学习。法显为此远涉流沙,西去求律。为了对付语言的阻隔,法显一路学习梵语。到了印度依然继续学习,以便进行有效的交流。法显的主要目标是求取戒律,据他回忆说,他刚到北印度,发现那里都是师师口传,没有本子可写,于是就继续前进,到达更加遥远的中印度,在那里相继获得很多律本。《出三藏记集》卷十五记载:“后至中天竺,于摩竭提巴连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摩诃僧祇律,又得萨婆多律抄、杂阿毘昙心綖经、方等泥洹等经。显留三年,学胡书胡语,躬自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