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论著精华 >> 近期会议新论 >>

李利安教授在“法显学术座谈会”上发表新论(5)

分享到:
[38]慧景知道自己支撑不住了,担心连累法显,而法显并没有离开,直到慧景断气圆寂后,法显“抚之悲号”,说明他对慧景是深怀朋友之感情的。法显到达中天竺有名的祇洹精舍,曾非常感慨:“念昔世尊住此二十五年,自伤生在边地,共诸同志游历诸国,而或有还者,或有无常者,今日乃见佛空处,怆然心悲。”[39]“共诸同志游历诸国”,真实地说明了法显珍惜缘分、重视朋友、结伴协作的风格。回国后,法显的翻译工作也是在和同道的合作中完成的。这种珍惜缘分、重视友情的品德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无论对从事什么工作的人,都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九、惜时勤奋的作风

 

法显自从西行之后,除了按照佛教规矩,进行必要的夏坐之外,总是在不断地学习语言,抄写佛经,旅行寻访等。在完成寻求戒律的任务后,他没有滞留,而是尽快回国。回国后更是争分夺秒地工作。《高僧传》卷三记载,法显登陆到青州后,“青州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就外国禅师佛驮跋陀于道场寺,译出摩诃僧祇律、方等、泥洹经、杂阿毘昙心,垂百余万言。”[40]因为他回国后的志向就是翻译弘扬取回来的经典,所以,在没有完成这些任务之前,他是非常着急的,于是,尽管刺史盛情挽留,他还是“不得久停”,南下京师,开始工作,终于翻译出一百大多万字的经典来,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珍惜时光、勤奋进取的作风既是其“雅操”的表现,也是其“志行”的体现,在今天依然可作为我们学习效法的榜样。

 

十、眷念故土的情怀。

 

作为一个中国人,身在异国他乡的法显始终不忘祖国。他对故土的热爱随着在外漂泊时日的延长而不断加强。首先,法显虽然长期在外,但始终没有改变中国人的原有的生活习惯。根据唐代道宣的记载:“昔东晋沙门法显,厉节西天,历观圣迹,往投一寺,小大承迎,显时遇疾,心希乡饭。主人上坐,亲事经理,勅沙弥为取本乡斋食,倏忽往还。” [41]这个故事中包含着神通的信仰,我们且不去论证其真实性如何,但法显“心希乡饭”的生活习性依然没有改变则是事实。最能体现法显对故土之眷念的是,有一次法显意外看见来自祖国的一件物品时的感伤。据法显自己回忆:“法显去汉地积年,所与交接,悉异域人。山川草木,举目无旧。又同行分披,或流或亡,顾影唯己,心常怀悲。忽于此玉像边见商人以一白绢扇供养,不觉凄然,泪下满目。”[42]在接触的人员“悉异域人”,看见的山川草木皆“无旧”的情况下,突然看见来自祖国的物品,这一下子使法显想起自己的故土,不仅伤感落泪。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法显对故土的眷念是何等的情深意切。所以,当最后一个同伴要留住天竺时,他依然做出了独自回国的选择。《高僧法显传》中这样记载:“道整既到中国(指中天竺——笔者注),见沙门法则,众僧威仪,触事可观,乃追叹秦土边地众僧,戒律残缺,誓言自今已去,至得佛愿,不生边地,故遂停不归。法显本心欲令戒律流通汉地,于是独还。”[43]法显对故土的眷念到后来已经上升到神圣的程度。例如他在海上遇到风暴、危机生命之时,除了向观音祈祷外,还向汉地众僧祈祷;既按照佛教观音法门念观音圣号,也根据自己的感情,归命汉地众僧[44]。这体现了法显感情深处的皈依,说明了他对故土的归属感和对故乡僧众的信赖和热爱,这种故土之爱、汉僧之念,其实就是一种爱国的情怀。在当代国际交往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这种情怀依然值得我们每个华夏子孙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①]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15,《大正藏》第55册,第111页C。

[②] [唐]智昇:《續古今譯經圖紀》卷1,《大正藏》第55册,第370页A。

[③] [梁]慧皎:《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册,第337页b-c。

[④] [晋]法显:《高僧法顯傳》卷1,《大正藏》第51册,第862页C-863页A。

[⑤] [晋]法显:《高僧法顯傳》,《大正藏》第51册,第866页B。

[⑥] [晋]法显:《高僧法顯傳》,《大正藏》第51册,第866页A。

[⑦] [晋]法显:《高僧法顯傳》,《大正藏》第51册,第866页C。

[⑧] [梁]慧皎:《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册,第337页C。

[⑨] [晋]法显:《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册,第857页A。

[⑩] [晋]法显:《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册,第864页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