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论著精华 >> 学术报告新见 >>

明奘法师在陕师大讲座:禅宗思想和人生智慧(3)

分享到:

  那么我们讲人生智慧,科学也好,哲学也好,宗教、信仰、道德、文化,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安居乐业,安居乐业必须要以人为本,可是看看我们的人是什么东西?人是身和心的组合体,在佛教里面叫做“色受想行识”,玄奘法师所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四大假和之体,“受想行识”是指心念精神活动的四个层面。那想想看,我们的身心经常是什么样的状态?今天要来听讲了,可是我到了5:30,刚吃完饭,还没有冲凉;刚冲完凉有点劳累,我的身体非常想睡觉,可是我的心却想那个讲座会挺好玩,身和心吵架。很多很多情况是身和心吵架,这还比较一般,更多情况下,例如我们生病,医学有医学的解释,佛法有佛法的解释。你在某个层面上,心里打结了,就拿胃病或者胃溃疡来说,幽门螺旋杆菌和十二指肠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旋杆菌产生的,一定会溃疡,但是它更多是源自于心的问题。你受到了打击,受到了不良情绪的刺激,一个人事环境和工作压力你不能消化了,不能消化跟着生理运化就出现问题,生理运化出问题,这个地方的能量就越来越萎缩,然后为胃病就出来了,中医讲“心胃同源”,由于心里的紧张和压力导致了身体器官出现问题。那我们整个烦恼的流转是什么样子那?是先有身的迷惑,还是先有心的迷惑那?心的迷惑!(众答),但是要解决心的迷惑又从哪里下手那?身体!也就是身心是不可能截然对立的,而是高度的统一的。所以禅打破了身与心的对立,直接回到了身心的原本处,原本处是什么?《庄子》里面有一个也没眼睛,也没鼻子,也没有七窍的“混沌”,在那过的很快乐,有好事者穿凿出眼睛、鼻子、嘴巴,然后七窍流血死掉。所以《心经》里面有一句“无智亦无得”,禅让我们能够在一些场合下,体验到身心没有对立的状态,当那个体验哪怕只有1分钟,甚至30秒钟或者5秒钟的体验之后,很多问题你不需要老师,也不需要去找经典,你自己就是你最好的老师,这就是禅师,那些隐居终南山的很多都是禅师。那么打破这种身心对立,回到了原本的休歇处,这种生命状态会是什么样子?必然首先是和谐的,身心的和谐!然后必然是安宁的,也必然是喜悦、恬淡、自安的。但是我们接下来看,身心他不是一个孤立体,咱们在这个里面生活,再过一个小时如果不结束,有些人就会出汗,因为空气不流通,我们的身心还要依赖一个外在的物质环境——大自然,身心和外境的这种对立又要打破和超越,所以禅又让我们的身和心以及身与心的组合体与外境随时能够融为一体,有一句话:“愚者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卢梭在《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思》中说:“如果一个精神能量超过别人的人,他总是要搬家,没有一个可以给他住的地方,因为他到哪里,哪里都把他当成怪物”,他的理论就是:天才就是怪物,是和当地的环境无法融合的。我们看看这些有名望有智慧的大哲学家,他的个人生活有时候很可怜,为什么?他的智慧是玄想出来的,而不是直接经验得来的,直接经验出来的禅。不管你是哲学教授也好,你是科学家也好,你是拉三轮卖菜的也好,你是修鞋的也好,都可以用,你在你的本位上就可以获得生命的超然,根本不需要到一个天堂或者极乐去,当下就是。所以在身心境的超越上,禅也有一些安逸的办法。好比吴先生刚刚介绍,我们柏林寺举行“生活禅夏令营”,今年是第十三届,从93年开始,吴先生前几年在不忙的时候也参与了几次,请他来讲座。那么像去年、前年、大前年都超过了500人,这是禅的一个施设,在这短短的七天之内让那些渴望了解禅,乃至进一步体验禅的青年知识分子们有一个机会在寺院里体验禅者和禅师们是如何生活的。

   既然说到这么多超越,超越信仰、超越宗教、超越文化、也超越了身心境,超越能与所、是与非、善与恶,怎么样进入,这是关键。你们现在都没有注意,(一巴掌)没思没想,但一个声音的刹那是什么样的状态?你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也没有做意,要刻意来听这一声,但是你又听得清清楚楚的那个时候是什么?是禅吧!嘴馋的馋,还是耳馋的馋?(众笑)那是一个瞬间的体验,但是没有人敢相信,啊?学佛就这么简单,禅就这么单纯?拍一下就是了?(众笑)那我爸爸小时候天天拍桌子打我,我也没有进入过禅阿?曾经有一个禅师——天皇道悟禅师,他跟龙潭宠信禅师住在天皇寺,龙潭宠信没有出家前家里卖烧饼,他每天都拿十个烧饼给天皇道悟禅师,这个禅师(天皇道悟禅师)每次在他出门时都叫“哎,小伙子回来”,干嘛?再拿一个饼给这个小伙子,天天如是,过了三年有一天又拿饼给了这个小伙子,这个小伙子猛然一想“不对呀,老和尚”,“怎么不对啊?”,“我拿饼给你,你怎么还给我啊?”,天皇道悟禅师说:“你拿的饼,我拿来给你啊,你的饼拿来,我还给你一个呀”,这一句话,下伙子把烧饼担一放说:“师父我要跟你出家修禅”。好,又跟他(天皇道悟禅师)学了三年,还是没有教他,三年也不知道禅是什么,然后他(龙潭宠信禅师)收拾衣钵来给老和尚磕头说:“师父,我要跟您告辞”,“干嘛去阿?”,“我要去学禅去”,“哦,好啊,到哪里学阿?”,“还不知道,随移方所,不知去向,反正有大德我去请教”,师父问:“为什么要走啊?”,“我在这三年了,你也没教给我一个禅”,“哦,我没有教过你啊?”,“是啊,你瞧,我来磕头你就还礼;我来递茶,你就接茶;我来送水,你就接水”,“那么还要别的吗?你礼拜,我就合掌;你送茶来我就接;你拿饭来我就吃”,然后那?师父就有禅,徒弟就没禅,徒弟就要走。那么走到哪里去了那?师父的一点拨,他认识到这就是禅吗?那不太简单了吗?师父说:“是啊,就这么简单”,“那么天下人都应该会禅才对啊?”,师父说一句话:“天下人吃时百般思量,万般计较”,所以百般思量,万般计较就不是禅,“你磕头来我还礼,你拿茶来我就喝”,当下直接、无分别、没能所、无对立、也没有人我,只是自然因缘生灭的流转、显像,就这么单纯自然、没有分别、没有对立,当下就是禅。徒弟一听豁然有醒,把包裹一放,乖乖的当徒弟。所以后来龙潭宠信禅师坐下出了两大宗派,法眼宗和云门宗。所以进入禅,实际上我们生活中随时都可能有禅的境界出现,但是我们不敢相信,所以禅讲求当下承担,全体即是,再没有二面,你信的急、信的深、信的切就是禅。这里面从刚才第一个超越信仰的那个层面,又拉回来一个“信”,信谁了开始?信自己!信这个“禅”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实相,跟佛说不说有关没关?没关!跟教所要阐扬的有关没关?没关!当下全体即是,这就是禅,这个信信极了,我就是佛,但这时候你的信就不同了,你假如没有读这些佛经,没有听这些老师的讲解,你能明白吗?不明白,对吧!这个时候你对佛和佛所开示的法,你有一个深刻的亲切感,这个信是亲切的,是一个无依无靠迷路的人对祖父祖母对亲人的信,同样是有感情的,并且是亲切的,他不再是惩罚你做错和奖励你行善的神,而是一个长者,你的老师,你可以把你的一切和他没有保留地分享,这样一个智者、老人,这是个信,这不再是迷信,这是你自己有选择的智慧的信仰,但就是这样说说我们就没事了?每天早上我就拍一下巴掌,能不能契入?还不足以!还要有些更直接的体验,那在我们来讲,正在求学阶段,大家住集体宿舍,很难说大家像和尚一样到山上去,到自己房间里去禅修,做不到,但是我们也有一个方法,你可以在房间里漫步,明白什么叫漫步吗?漫步一定要环境很好,但是房间里也可以漫步,你安安静静地走,你全部的注意力知道你在走,哪是桌角,哪是脸盆,哪是暖水瓶,你很清楚地走,但是你又不知道脸盆、洗衣架、桌角在哪里,但是你又走,觉得房间空气不好可以环着湖边走,环着校园走,哪里都可以,你走上10分钟来体会,然后你大声地唱歌,唱过了不和别人说,自己安安静静待上5秒钟,体会释放之后当下的那种东西,慢慢体验,这样的体验从一个点、一个点、一个点慢慢地连接成一条线,一条线、一条线连接成一个面,贯穿于我们日常的行为之中,这就是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智慧就是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智慧无非是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出本来的光明与尊贵,是我们自己来完成的这个生命的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