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关怀 >> 环境保护 >>

草木有性与深层生态学(5)

分享到:

  第三种伦理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前没有关於人与土地关系,或对动物和在大地上生长的植物的伦理。对人类而言,大地上的其他动植物只是财产,人与土地的关系仍然是纯经济的,人对大地只有权利而没有义务。因此,现代人必须建立新的大地伦理观。
  李奥波诠释伦理关系时,用了一个很关键的字,即「社区」(community),他认为每个人都身处一个社会环境中,成为该社区相互依存的一部份。以前的伦理范围只限於「人类社区」(humman community),也就是说只重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但是「环境伦理」把它扩展到包含无情世界的草木、山水、动物等的「生物社区」(biotic community),所以他说
  「一切伦理演变到现在都基於一个大前题个人是某个社区相互依存的一个成员,他的本能促使他争取在此社区中的地位,但他的道德也促使他去合作。而大地伦理(land ethics)则是扩大此社区的领域,以包括土壤、水、植物、动物,即通称为大地。」(注47)
  大地伦理的观念改变传统西方文明中人类的角色,即人类从大地的征服者、操纵者一变而为其中的一个成员,也宣示人类应对其他共同生存的一切有情和无情界成员给予应有的尊重,所以李奥波说将大地视为「生物社区」中最重要的一份子,是生态学的基本观念,而「认为大地是应该受到爱惜和尊重,则是道德观念的扩大」。在李奥波的「大地伦理」中,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存,天地万物合成一大社区。
  李奥波这种「机体性的伦理整体主义(Organical ethicalholism)思想,乃是受到苏俄哲学家奥斯潘基(Ouspensky1878-1947)的影响。奥氏於1912年出版其大作TertiumOrganum,文中奥氏说道
  「大自然没有任何东西是死的或机械性?生命和感觉必定存在於万物中。山川、树林、溪中小鱼、滴水、草木、火等皆各自有心」(注48)
  大概是受到奥氏所说「山的心」(the mind of amountain)的启发,李奥波曾写了一篇叫做「像山一样地思想」(Thinking Like a Mountain)的佳作。他认为大地是个有生命的机体,因此他说
  「大地是活性的,虽然在程度上没有我们人类那麽有活动力,但以时间和空间而言,它却比我们有活力得多。它在晨星群歌时是个老者,但是当我们与我们的祖先会合时,它还是个很年轻的小伙子呢!」(注49)
  对奥氏与李奥波而言,大地是个有生命的全体性有机体,最重要的是其中的每一件事物,与任何其他事物均有关联和依赖性(interrelated and interdepe ndent即华严宗所说的相即相入),组成了一个真正的有情与无情世界的「生命共同体」。
  为了建立上述的大地伦理,李奥波认为人类应该引发其「生态的良心」(ecocomical conscience),这是将人类良心的关怀,从人与人,延伸到人与大地万物。生态良心发自人们从「人为中心」的心态,改变成万物平等的世界观,唯有在这个哲学基础上,才能导引出具体的生态保育行为。李氏的生态哲学思想,即是儒家的仁人爱物,与佛教的众生平等观更是相吻合。
  总之,李奥波所提倡的「大地伦理」、「生物社区」、「生态良心」、「大地美学」(Land aesthetic)(注50)等生态学思想,主要就是要改变西方传统基督文明中的「唯人主义」心态,打破人与自然的分立,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唯有人们体认大地中,无论有情或无情界,都是「生物社区」的一份子,人类才可能加以尊重和爱护。李奥波的环境伦理思想,可以下列他说的一句名言概括之
  「凡是能够保护生物社区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美好性的行为,才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行为。」(注51)
  「深层生态学」(deep ecocomy)是继李奥波、卡生(Rachel Carson)等学者提倡的环境伦理学之後,进一步发展出的更具深度的生态学。「深层生态学」一词是由挪威哲学家、生态学家奈斯博士(Arne Naess)首创(注52),德维(Bill Devall)、雷森(Gecome Sessions)、斯尼德(Gary Snyder)等许多学者相继推动的生态学。何谓深层生态学?德维和雷森曾作了个很明确的解释
  「深层生态学并不仅从狭隘局限的眼光看环境问题,而是试图建立一个广大悉备孕含宗教和哲学的世界观......其基本深意在於二个终极特质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和生物为中心的平等性(biocentricequality)。」(注53)
  深层生态学是个因应现代环境危机而发展出来的哲学运动,它首先要改变的是被视为破坏生态罪魁祸首的「主宰性世界观」(dominant worldview),在人为万物主宰的思想下,自然界被过度地剥削,因此要提起「生态意识」(ecocomical consciouness)的话,必须先消除Ehrenfeld所谓的「人本主义的自大」(arcomance of humanism)(注54),然後再建立一个整体性的生态和谐和平衡的生态哲学,而此哲学的二大特质是「自我实现」和「生物为中心的平等性」。
  「自我实现」是一个自我觉醒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渐渐了解自己与其他自然界的万物必须相互依存;「生物为中心的平等性」是体认所有万物都是这个互有关联的整体的一份子,因此都应有相等的内在价值、平等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机会。
  对许多西方哲学传统而言,自我实现乃是发现自己个人的、单独的特质,而深层生态学者虽也追求自我实现,却要超越这种个人式的小我(self),他们要实现的是整体性、相关连的大我(Self)。德维和雷森二人对此有很好的说明
  「当我们不再将自己视为孤立、狭隘、好争的自我个体,并且开始与其他人产生认同时,我们的心灵才能开始成长。但是深层生态学所讲的自我则要求更进一步的生熟和成长,那就是这种认同必须超越人类以包含非情世界。」(注55)
  这种以生命的尊严、内在的价值、独立的灵性对待万物的人类自我觉醒是引发生态意识的先决条件,就如美国学者怀特所说的
  「人类对待瓦石,是否有伦理的责任呢?对那些受到基督教传统影响的美国人来说,会认为这是个毫无意义的问题。但是若有一天,这个问题不再看来荒谬,那我们才能觉醒到应该改变价值观,以解决日渐严重的生态危机。」(注56)
  怀特所要强调的是人的价值观必须从以人为中心,扩大到包括瓦石的万物为中心,只有当人类能对瓦石也负起伦理责任,才能在精神上达到自我实现,在物质界上做到生态的维护。
  深层生态学的另一个特质是其强调的「万物平等」,因为万物各为整个有机体的一份子,就都有平等的价值。深受佛教影响的生态学家斯尼德(Gary Snyder)的下列这段话,最能表现万物平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