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关怀 >> 环境保护 >>

草木有性与深层生态学(6)

分享到:

  「一种最终极的民主已经实现,它把所有植物和动物都视同人类......因而都应在人类政治权利的讨论中,有一席之地和声音代表。」(注57)
  从「自我觉醒」和「万物平等」这二个思想基础,奈斯博士归结出八项深层生态学基本原则
  1。地球生生不息的生命,包含人类及其他生物,都具有自身的价值,这些价值不能以人类实用的观点去衡量。
  2。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均有其自身存在的意义。
  3。人类没有权力去抹煞大自然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除非它威胁到人类本身的基本需要。
  4。人类生命和文化的繁衍,必须配合人口压力的减少,其他生命的衍生也是如此。
  5。目前人类对其他生命干扰过度,而且急遽恶化。
  6。政策必须作必要修改,因为旧的政策一直影响目前的经济、科技,及其他的意识形态。
  7。意识形态的改变,并非指物质生活水准的提高,而是生活品质的提升。
  8。凡是接受上述说法的人,有责任不论直接或间接,促进现状的进步和改善。(注58)
  奈斯认为这些可做为解决生态和环保争议的原则,例如在面对雨林被破坏的问题时,上述的前三条原则即可做基本的指引。
  从以上的讨论可看出深层生态学曾受佛教影响,其思想和理论与佛教思想也多有契合处,但是也有差异点。例如上举第三条原则所说的人类的「基本需要」(vital needs)很难有一定的标准,因为不同的族群、地区、文化之下的人们各有其认为最基本的需要。更重要的问题是在人类「基本需要」的前题下,是否还是以人为优先,而牺牲其他生命或周遭环境?奈斯博士说「深层生态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我们如没有充分理由的话,就无权伤害其他生物」。(注59)如果是这样的话,所有提倡深层生态学的人都应素食,因为他们吃素就可以生存,没有「充分理由」必须吃荤而伤害到其他众生,然而事实上,提倡深层生态学的人恐怕素食者不多,被尊为西方保育始祖的李奥波,甚至於从来不曾放弃他狩猎的习惯,因为他认为只要不破坏整个「生物社区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美好性」即可,可见西方的生态观与东方的生态观(尤其是佛教和耆那教强调的不杀生)还是有所不同。
  近几十年来,西方已渐渐形成一套含有东方自然观和世界观的生态哲学,不过吾人希望它能更进一步含摄佛教不杀生、草木有性等观念,彻底尊重生命。至於国人虽在几千年中国仁人爱物和佛教慈悲护生思想的薰陶之下,对环境的保护和生命的尊重,并未优於西方人,还有待环保意识的提升。最後,举一个涵含禅宗生态观的故事,做为吾人的省思
  有位和尚得知某位悟道的禅师独居在一条河边,於是决定前往参访。经过数月的跋涉,终於来到禅师住处附近的河边,此时,这位和尚突然看到一片高丽菜叶,由禅师所住的茅蓬处漂流而下,他因此大失所望,正要离去时,他看到那位禅师顺河追逐那片菜叶,最後终於把它拾起并带回茅蓬。这位和尚看到这种情形,很高兴地认为找到了真正的师父。

  注释
  注1:吉藏著,《大乘玄论》,《大正藏》卷45,页35 37上.可参考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鼎文书局,页677--717;杨惠南,《吉藏》,东大图书,页221--227;廖明活,《嘉祥吉藏学说》,学生书局,页217--223.
  注2:《大乘玄论》卷3,《大正藏》卷45,页40.
  注3:同上,页40下.
  注4:同上.
  注5:同上.
  注6:同上,页41上.
  注7:吉藏引用《涅槃经》中的「佛性四句」义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善根人有阐提人无,二人俱有,二人俱无.另外,《涅槃经》也说,若有人说一阐提定有佛性或定无佛性,皆名谤佛法僧.
  注8:《大乘玄论》卷3,《大正藏》卷45,页40下.
  注9:牟宗三称「草木有情」的「有」为「带起有」,而非「自证有」.参见《佛性与般若》上册,学生书局,页241.
  注10:湛然的《法华玄义释签》是《法华玄义》的注解,《法华文句疏记》注解《法华文句》,《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是释《摩诃止观》.
  注11: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1之2,《大正藏》卷46,页151下.
  注12:同上,页151下?152上.
  注13:佛言「善男子,如百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以金抉其眼膜,以一指示.问言见不?盲人答言,犹未见,复以二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见.是大涅槃微妙经典,如来未说,亦复如是.无量菩萨,犹未能见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大正藏》卷12,页652下.
  注14:四眼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
  注15:《金刚》,《大正藏》卷46,页781上.
  注16:慧澄痴空,《金刚科解》.
  注17:《金刚》的注解有二十余种之多,包括明旷的《私记》、善月的《义解》、明举的《释文》等.注解大多出自日本天台宗古德.
  注18:从义,《止观义例纂要》卷3,《续藏经》(白马精舍版)卷56,页44上.
  注19:处元,《止观义例随释》卷3,《续藏经》(白马精舍版),卷56,页159上.
  注20:荆溪在《金刚》曾言「仆曾闻,人引大智度论云真如在无情中,但名法性.在有情内,方名佛性.仁故立佛性之名.余曰亲曾委读,细捡论文,都无此说.」《大正藏》卷46,页783上.
  注21:《探玄记》卷16,《大正藏》卷35,页405 406上.
  注22:《华严经疏钞》卷30,《大正藏》卷35,页726中.
  注23:《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37,《大正藏》卷36,页280上?中.
  注24:《涅槃经》三十三〈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云「佛性者犹如虚空,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众生佛性非内非外,犹如虚空非内非外.如其虚空有内外者,虚空不名为一为常,亦不得言一切处有.虚空虽复非内非外,而诸众生悉皆有之,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大正藏》12卷,页562下.
  注25:《涅槃经》卷36,《大正藏》卷12,页581上.
  注26:《金刚》,《大正藏》卷45,页784中.
  注27:同上,页782上.
  注28:同上,页782下.
  注29:同上,同上,页782下.
  注30:《止观大意》,《大正藏》卷46,页460中.湛然在解释观心性时说「随缘不变故为性,不变随缘故为心.」他并引《涅槃经》说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上定名第一义,第一义者名佛性.
  注31:《金刚》,《大正藏》卷45,页782下.
  注32:同上,页783中.
  注33:《草木发心修行成佛记》,《大日本佛教全书》,(天台小部集释),页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