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注1:吉藏著,《大乘玄论》,《大正藏》卷45,页35 37上.可参考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鼎文书局,页677--717;杨惠南,《吉藏》,东大图书,页221--227;廖明活,《嘉祥吉藏学说》,学生书局,页217--223.
注2:《大乘玄论》卷3,《大正藏》卷45,页40.
注3:同上,页40下.
注4:同上.
注5:同上.
注6:同上,页41上.
注7:吉藏引用《涅槃经》中的「佛性四句」义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善根人有阐提人无,二人俱有,二人俱无.另外,《涅槃经》也说,若有人说一阐提定有佛性或定无佛性,皆名谤佛法僧.
注8:《大乘玄论》卷3,《大正藏》卷45,页40下.
注9:牟宗三称「草木有情」的「有」为「带起有」,而非「自证有」.参见《佛性与般若》上册,学生书局,页241.
注10:湛然的《法华玄义释签》是《法华玄义》的注解,《法华文句疏记》注解《法华文句》,《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是释《摩诃止观》.
注11: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1之2,《大正藏》卷46,页151下.
注12:同上,页151下?152上.
注13:佛言「善男子,如百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以金抉其眼膜,以一指示.问言见不?盲人答言,犹未见,复以二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见.是大涅槃微妙经典,如来未说,亦复如是.无量菩萨,犹未能见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大正藏》卷12,页652下.
注14:四眼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
注15:《金刚》,《大正藏》卷46,页781上.
注16:慧澄痴空,《金刚科解》.
注17:《金刚》的注解有二十余种之多,包括明旷的《私记》、善月的《义解》、明举的《释文》等.注解大多出自日本天台宗古德.
注18:从义,《止观义例纂要》卷3,《续藏经》(白马精舍版)卷56,页44上.
注19:处元,《止观义例随释》卷3,《续藏经》(白马精舍版),卷56,页159上.
注20:荆溪在《金刚》曾言「仆曾闻,人引大智度论云真如在无情中,但名法性.在有情内,方名佛性.仁故立佛性之名.余曰亲曾委读,细捡论文,都无此说.」《大正藏》卷46,页783上.
注21:《探玄记》卷16,《大正藏》卷35,页405 406上.
注22:《华严经疏钞》卷30,《大正藏》卷35,页726中.
注23:《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37,《大正藏》卷36,页280上?中.
注24:《涅槃经》三十三〈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云「佛性者犹如虚空,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众生佛性非内非外,犹如虚空非内非外.如其虚空有内外者,虚空不名为一为常,亦不得言一切处有.虚空虽复非内非外,而诸众生悉皆有之,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大正藏》12卷,页562下.
注25:《涅槃经》卷36,《大正藏》卷12,页581上.
注26:《金刚》,《大正藏》卷45,页784中.
注27:同上,页782上.
注28:同上,页782下.
注29:同上,同上,页782下.
注30:《止观大意》,《大正藏》卷46,页460中.湛然在解释观心性时说「随缘不变故为性,不变随缘故为心.」他并引《涅槃经》说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上定名第一义,第一义者名佛性.
注31:《金刚》,《大正藏》卷45,页782下.
注32:同上,页783中.
注33:《草木发心修行成佛记》,《大日本佛教全书》,(天台小部集释),页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