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空海通常所著其他著作大体一样,《声字实相义》这一书名非常明确地表明了此书论述之内容,即在于论究声字实相之义而已。以密教的观点来看,显教是不谈论声字实相之义的。空海此书之理论依据主要在于《大日经・具缘品》之“等正觉真言” 等语句,进而阐明声字即为实相。声字则实相之法体,以空海之表述当为“所谓声字实相者,即是法佛平等之三密,众生本有之曼荼也”,也就是生佛平等迷悟一体。小田慈舟提出,真言宗之宗名来源于声字则实相这一原理,并且表示法身说法之意j。
那么,《声字实相义》除《大日经》第二具缘品之外,还有无其他理论依据呢?当然有,首先参考了一行笔录的《大日经疏》,另外尚有《金刚般若经》、《八十华严经》、《金刚顶理趣经》、《金刚顶字母品》、《瑜伽论》、《法华经》、《智度论》、《释摩诃论》,这些都已经为日本学者的研究所证明。不言而喻,《大日经》属其中最主要之来源。
二,对《声字实相义》里声字与实相范畴之研究
声字与实相这一对范畴(“声字”其实乃由“声”、“字”两个范畴组成,其具体论述下详),乃《声字实相义》一书所论述的学术范畴。正如前述,《声字实相义》是空海依据密教的根本经典之一的《大日经》k的某些思想,而撰述的代表性著作。它重点地阐述了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对象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重要问题,提出了声字与实相这一对范畴,借以表现自己关于语言、文字究竟能否表达真相、真理的问题的见解。此书定义清楚,分析细密,逻辑谨严,不但体现出空海的才学水平,同时还表现出佛学著作的基本特色。我认为的确它应该视为充分表现空海语言观的语言哲学著作。
日本学者森本 和夫 先生对于空海语言观和《声字实相义》,都是非常重视并给予好评的。森本先生在论文《声字实相义与现代语言论》里,引用了自己以前发表的论文《空海与德里达的语言思想》之起首部分:“大体上在空海的思想里,很难寻找到如同语言的问题那样起着重要作用的东西吧。此事,可以说也表现在经他所创建的‘真言宗’这一名称本身上。于数量众多的他的著作之中,集中处理占据这样中枢位置的语言的问题者,非《声字实相义》莫属”。
此书具有严密的体系,这在古代东亚的同类著述里是不多见的,颇值得称赞。空海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成就,恐怕既得益于其长期所接受的佛学训练,亦得力于其本人的天赋才气。依据空海在书中的叙述,主要分三个部分:一为叙意,二为释名体义,三为问答。但是未能见最后的问答部分,就此意义而言,斯乃未完成之作,由于欲论说的内容已经表达得比较充分,就此角度言之,可谓完成之作。
根据其体例的不完整来看,很可能是空海晚年之作,未及完成便突然去世。如果此种观点不错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声字实相义》为体现空海一生语言观的著作,因此其意义就更加重大。
空海是书之体例,首先是叙意,所谓“叙意”就是论述此书的中心意思j。它是这样开头的:“初叙意者。夫如来说法,必藉文字”,此语可谓开宗明义,空海认为作为密教里最为神圣者的大日如来如果说法,他也必须借助文字。这一句话,可以认为是总摄《声字实相义》全文之要义,因此非常重要。而且尚有多处与此呼应的地方,亦不应该忽视。这里,涉及到“说法”与“文字”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似乎空海在此处并未想将语言、文字二者区分开来,但是我们能够肯定语言为文字所包容,实际上空海并非不知道这二者之关联,因为读者会在第二部分的“释名体义”里见到这方面的内容。那么,文字又是什么呢?“文字所在,六尘其体。六尘之本,法佛三密即是也。平等三密,遍法界而常恒;五智四身,具十界而无缺”,能见、能闻、能嗅、能味、能触和能想的东西这六种对象,就构成文字的主体。空海提出“六尘教体”说,即文字就是六尘。佛教中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它们为构成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的境界之物,所以被称为“六境”。然而此“六境”属于比较容易使本应纯洁的心识受到污秽的东西,于是被视为六尘。通常的佛教流派当成心外的妄境,时常警惕,力图加以排除。
与通常的佛教流派不同,空海却对此作出相反的解释,极力主张“六尘教体”说。就空海而言,此六尘是文字之所以生成的根据,大日如来就是使用这一文字进行说法,以图惊醒众生的长梦。其实,空海这样的解释当然有一定的原因和渊源。首先,这是与真言宗的一贯的立场不可分割的,因为真言宗总是积极肯定语言的作用,而不是相反。六尘又是什么?“六尘之本,法佛三密即是也”,它们的本质只能是代表宇宙真理的佛的身密、语密、意密这三密。由此可见,空海的语言文字论完全不同于原始佛教的观点。平等三密,即如来的这三种没有差别的活动其意义遍及整个法界。佛五种智慧和四种身体,十界即宇宙的各种世界都具备而无缺。
空海这一“六尘教体”说,遂成为其“文字构成”说,因为没有六尘就不存在构成文字的主体,而没有文字的主体,自然就不存在文字。人们再根据“文字构成”说进行思考,即可知道文字(包括语言)的来源在于色、声、香、味、触、法此六者,而人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才认识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