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唐密文化 >> 唐密研究 >>

《声字实相义》研究(王益鸣)(4)

分享到:

其次,关于“声字”。如果认为“声”必有“字”,那么“声”就是拥有,“字”就是被拥有,将其理解成“声拥有字”,此乃所有复合语的解释法。原文为“若谓声必有字,声则能有,字则所有,能有字财,则有财得名”。其次,再次涉及“声字”和“实相”之间的关系问题:“声字必有实相,实相必有声字,互相能所,则得名如上”,“声字”里必有“实相”,同时“实相”里亦必有“声字”,如果我们把它们看作互相拥有与被拥有,仍然和上面一样属于所有复合语的解释法。

其次,关于“声字”。又云:“若言声外无字,字则声持业释”,假若说“声”之外没有“字”,“字”就是“声”的话,这是同格限定复合语的解释法。所谓“持业释”,指合成词里前面的词限制后面的词,或者这二者处于同格关系。更进一步地推导,就得出如果“声字”以外无“实相”,“声字就是实相”的结论,那么亦如上面那样是同格限定复合语的解释法。这个意思在《大日经疏》(《大日经疏》七卷见佛陀教育基金会《大正新修大藏经》三九·六五0下,六五七上,六五八上)中讲得很清楚。即:“若言声字外无实相,声字则实相,亦如上名。此义《大日经疏》中具说,临文可知”。

其次,“若道声字实相,极相迫近,不得避远,并邻近得名”,说的是如果视“声”、“字”和“实相”为极相迫近之物,不能疏远,而解释成“声”与“字”相接近,“声字”和“实相”相接近的话,这些解释皆属于邻近释的解释法。

其次,“若道声字假而不及理,实相幽寂而绝名。声字与实相异,声空响而无诠,字上下长短而为文。声将字异,并相违立名,带数阙无”,谓“声字”假如是暂时是东西,并不及于真理的话,那么“实相”即能解释成玄远而且超越以“声字”来表达的事物。“声字”里的“声”空响,无法表达什么意义;“字”则由上下、长短等因素而构成“文”,故亦能够解释为“声”与“字”相异。据此,前者可以解释为“声字”和“实相”,后者解释成“声”与“字”这两种意思。这称为并列复合语解释法。倘若包含数词,就能够构成数词限定复合语的解释,但是它不适合现在的这种情况。

最后,空海总结说:“如上五种,名中相违,约浅略释。持业邻近,据深秘释,余二通二释”,以上五种皆能成立,并列复合语解释法乃浅显的观点,“声即字,都是有幽深的密意的解释。  

另外,在对于文学的审视中显示出他高度重视语言的思想,这的确值得人们重视。  

首先,我们不妨将视线投射到语言文字与文学的关系上。《文镜秘府论·天卷  总序》称:“夫大仙利物,名教j为基;君子济时,文章是本也。故能空中尘中,开本有之字;龟上龙上,演自然之文。……以名教为宗,则文章为纪纲之要也。世间出世,谁能遗此乎?故经说:‘阿毗跋致菩萨,必先解其文章’”。其中既有文字之意,也有文学之意。空海认为佛要救济众生,得要以运用语言的宗教为基础;君子欲济时,文章是其根本。“名教”、“文章”得以并列,可见空海的意图不是不清楚。所以,(佛教的真理)作为“本有之字”,而显现于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儒家的真理)通过“自然之文”,而展现于龟甲龙背之上。大家现在能够发现佛教教义中,颇多“空中观(金)字”之说。以名教(即运用语言的宗教)为宗旨,文章(文学)则是治理国家时所需制度的举足轻重者。不论在家修行抑或出家,都万万离不开文章。因而佛典说不退转的菩萨,必须先理解文章的玄妙之道方可。据此也可作如下解释:空海以为语言和文字之关系非常紧密,极不易区别。并且这一段涉及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其次,空海的这种见解,有其学术渊源——它是和空海的宗教思想息息相关的。这个问题,与前面所论述的语言问题时的“真言与妄语”、“声字与实相”等许多地方都相关,可以一并参考。因此,即使我们在考察空海的文艺思想时,也不宜将空海的宗教思想割裂出去。前辈学者小西甚一在这个问题上曾经做过一些工作,值得注意。例如《文镜秘府论考》窥到空海对于真言的见解及这种见解对《文镜秘府论》总体结构安排上的真实用意所起的作用j,实在是灼见。以他看来《文镜秘府论》里的八种韵、四声论、十七势、十四例、六义、十体、八阶、六志、二十九种对、文三十种病累、十种疾等,都是为将语言陶冶成真言之规矩准绳。我认为,这一见地的价值在于它令人信服地说明了《文镜秘府论》何以这样重视文学中所使用的语言的加工问题。由音韵、对偶占据了许多篇幅这一点,即可得到证明。  

于是,我们便明白《文镜秘府论》里的语言观实际上与空海的语言论(立足于佛教真言宗)并不矛盾。《上新请来经等目录表》就明确主张:“法本无言,非言不显;真如绝色,待色乃悟”,说的是佛法尽管本来没有语言,然而不通过语言就不能显现;佛教所说的真如虽然不假借宇宙中的现象而存在,可是需要必须要经过观察宇宙的现象人们才能领悟以至于觉悟。“法”与“言”已经不是一物,二者的区别不容混淆,而“法”要想显示只有依靠语言;“真如”和“色”,如同“法”与“言”的关系一样,也是不同的东西,“色”是人类认识“真如”的工具和途径。这一见地充分体现空海是怎样看待宗教与语言的关系问题的,他这里是将范围限制在佛教的领域里来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