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学术中的曼荼罗思想
On the Research of Thoughts of Mandara in Kūkai’s Scholarship
王一鸣(益鳴) 華南師範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高野山大学密教文化研究所受托研究员
原载《日本学研究》第16期(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编)
要旨:小論は空海学術における曼荼羅という問題を研究することに狙いがある。先ず曼荼羅を理論的な分析し、そして曼荼羅が空海学術における特質や地位を研究したい。とくに、印度・中國・日本の星宿信仰と繋がり、『宿曜經』などと空海の『三教指帰』にある星宿信仰において未だ注目されていない仏教の星宿信仰が道教の星宿信仰から影響を受けた過程や原因などを分析してみたい
キーワード: 空海 曼荼羅 思想
曼荼罗这个词,不言而喻来源于印度古代文明。其后,为佛教所接受容纳,并且被赋予佛教自己本身的意义,密教在印度产生后,曼荼罗之地位更加特殊,关于曼荼罗的思想亦更加复杂繁密。唐朝时,印度僧侣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将密宗带到我国[1],与一行、惠果等中国人一起努力,共同创造了大唐密宗之辉煌。近来中国考古界对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发掘整理,再次震惊全世界,这些实物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华文明的伟大。其中,当然有大量的曼荼罗。因为,曼荼罗对密教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公元804年空海前往大唐留学,颇为当时密宗泰斗惠果所青睐,故能得其金刚界系和胎藏界系此二种密宗之嫡传。返回国后,空海在日本诸多方面,极为活跃,可谓文化巨人。于唐朝密宗的基础之上,再加以自己的见解,并根据日本之国情,空海终于将密宗传至东瀛,日本自己的密宗遂得以创立。
一,序说
曼荼罗的理论渊源
曼荼罗的思想,在空海的密宗里理所当然占据异常显赫之地位。然而值得指出的是,这一思想并不仅仅局限于宗教一隅,空海使其拓展至许多方面。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其为空海学术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从这个角度进行论述,这就是笔者的目的。
不难理解,“金刚界曼荼罗”和“胎藏界曼荼罗”这一对范畴,就是由曼荼罗这一范畴再衍生而出的。它们虽然主要继承了唐朝密宗的内容,但不可否定空海同时又将其扩大到其它范围。总括地讲,空海认为无论是“胎藏界曼荼罗”还是“金刚界曼荼罗”都是描绘出佛的本质(被称为“曼荼”)的东西(被称为“罗”)。
对曼荼罗作理论上的寻根究底,当然有一定的必要,因为这会使我们更容易理解空海关于曼荼罗的思想。曼荼罗在梵语里发音为“mandala”,最初的意义是圆的,圆形的,环形的等,包括太阳、月亮之类的物体。也指地方、地域、国土。汉译则有坛、坛场、道场等,尚翻译为会、军众、众和地、界,或译作轮、圆。对于曼荼罗这一范畴的诸多方面,空海本人在其诸多著述中屡屡涉及,由此可见曼荼罗在他的学术里是非常受到重视的对象。自以上论述可知,曼荼罗一词的含义很多,汉译密教典籍一般使用音译,以区别于密教兴起之前佛教所使用的普通意义上的坛、坛场、道场、轮、地、界,而有其自身特殊的含义。
那么,曼荼罗最原始的意义是什么呢?
从词源学来看,“mandala”的词根是“manda”,其原意是座位、场地。我们因此可以认为,曼荼罗起初可能是用于祭祀神祇的坛。这里被认为是神祇降临之处,为了表示飨享之意,人们理应供奉大量的供品,其中有牺牲和价值不菲的物品。这种做法,不用说其历史能追溯到非常古老的年代,那时印度还没有产生文字和佛教。佛教之前,它是作为祭坛Śulva的代名词而存在的。
值得注意的是,曼荼罗与曼陀罗经常换用,但是这两个词并非毫无区别。日本的佛教研究学者中村元曾经将它们加以区分,并简要地概括了曼荼罗的诸种含义。他编纂的《佛教语大辞典》[2]里“曼陀罗”词条略云:(1)māndāra的音译,花的一种;(2)madāra的音译,山名;(3)mandara的音译,与曼荼罗相同。因此,根据中村元的观点来看,只有“曼陀罗”的第三种意义才是和“曼荼罗”一样。而《佛教语大辞典》里“曼荼罗”词条略云: mandara的音译。(1)坛(《有部律》),(2)在神圣的坛(领域)配置佛、菩萨的图绘,以表现宇宙的真理。曼荼罗是本质、精髓之意,按古来解释则翻译为轮、圆、具足,这是基于“有本质(manda)的东西”这一语源解释。manda原本为所煮谷物的浮渣,或乳所产生的乳脂的意思,佛教者解释为它意味着本质。曼荼罗将真言密教所说的内在,即超越的绝对的法身——大日如来的觉悟的境地画出来,并且可以理解成是真言行者的宇宙式心理反映图。它有胎藏界、金刚界两种……真言密教把它作为礼拜对象和观想的对象,是表现密教象征主义的极致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