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研究 >>

藏传佛教道次第概述(2)

分享到:

  二、藏传佛教显教的修习道次第

  在论述显密修习道次第之前,先必须了解“止观”修习方法,因为止观修是一切禅定之基础,是定学的核心,是整个佛教中身心兼修的一个最上乘的教法。《知识总汇》中说:“诸声闻、菩萨和如来的一切世出世间法都是止住修和观察修的结果。”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如是次第修止观法,是依大小何乘,显密何教而说耶?曰,此是三乘与四宗所共,亦是密教下三部所共有。”这就是说,不管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不管是中观宗、唯识宗、经部宗、有部宗,还有密教之事部、行部、瑜伽部,都不能离此止观法。

  那么,究竟什么叫止观呢?“止,停止义。停止谛理不动也。此就能止得名。又止息义。止息安念也。此就能观得名。观,观达之义。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也。此就能观得名。又贯穿之义。智慧之利用推析烦恼而殄灭之也。”这是辞书上的解释。传统佛教对止观的基本解释是:“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名为止。止心不乱,故复名定。观者,外国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观。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名慧。”通俗地讲,止就是止息一切后天的世俗妄念,使心高度集中在某一处,专注于某一境,达到湛湛寂寂,一念不生,为的是更好地显现先天的清净本元心。这里所说的心并不是指人体腔内五脏六腑之肉团心,而是“万法唯心所作”之心。指人的意识、心灵、精神、思维。修止的目的就是止住后天的种种妄念,使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观,就是能过观想来破除烦恼妄见,而且通过修炼使心灵离开后天的烦扰,进入先天的定静后,再对宇宙万事万物(包括人自身的心理生理)进行推求、简择、照察、观想,从中获得种种真谛,产生种种智慧。对于一切达到历历明明,万象森然。

  那么,止观二法关系如何呢?宗喀巴大师说:“何故随修止观一种不为完足,必须双修耶?曰:譬如夜间燃灯观画,要灯明无风吹动,方能明见诸像。若灯不明或有风动,则必不能明见诸色。如是观甚深义,亦须了解真实义之无倒智慧,与心要住于所缘而不动,方能明见真实义。若但有心不散动之不分别定,而无通达真理之慧,则于三摩地任何熏修,终必不能通达真理。若仅了解无我之见,而无心一境性之定,亦不能见真理。故须双修止观。”止观所修方面而言,止属于空门真如门、观属于有门生灭门;就所修之次第而言,止在前,观在后。但是,在实际修练中,必须止观双修,或根据情况加强某一方面修炼。如宗喀巴大师云:“若观修太多,住分减少,便当多作止修,恢复住分。若因止修太多,不乐观察,及不趣观察内心自然而落住分,则当多作观修。止观平均而修,其力量大,当如是行。”这里清楚地告诉人们,修习止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修习中出现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一方面的修习。要做到相辅相成,不一不异,相济互融。止观不奶于传统的静坐默想,而是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即在日常生活的住、行、坐、卧等四威仪中也要有止有观,随时随地做到止观双修。止观是个矛盾统一体,与之相应的概念还有定与慧、禅与智、寂与虑等。止观学说,在汉传佛教天台宗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学修佛法总摄于闻思修,如果光有闻思而没有修,闻思作得再深刻也只能成为精神束缚,而永远得不到解脱。显教修法以修心为主,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目的。藏传佛教在修显教方面也有严格的规定,有井然的次第,也要按照前行和正修的先后次序循序渐进地修。前行修强调五个要素。第一,要持守别解脱戒,舍去身口意三门的一切恶行,然后听闻一切正法教诫,对所闻教法作如理思维,并依靠思维所得智慧专心修习。闻的结果会获得名言智慧,思的结果会获得名意两方面智慧,修的结果会获得真意智慧。第二、不管是在家信徒,还是僧尼,要让身心远离亲友相聚处,这样才能生起闻思修智慧。第三、要断除世间八法,因为心住世间八法,不能生殊胜正道,如《劝诫友书》中云:世间利与衰、苦与乐、毁与誉、称与设等不是我们所思念,要舍弃之。第四、要乐于住顺缘的十二杜多功德中,以但一座食、次第乞食、不作余食三杜多来对治贪恋食物;以持粪扫衣、但持三衣、但持毳衣来对治贪恋衣物;以处阿练苦、常住树下、常住冢间来对治贪恋住处;以常期端坐、随处坐、常露地坐来对治贪恋卧具。第五、要舍弃正命之违缘的诈现威仪、诌媚奉承、旁敲侧击、巧取讹索和赠微博厚的五邪命生活。

  为了清楚醒目,正修分两个方面叙述。

  1、小乘佛教声闻、独觉修习道次第  声闻乘道次第分为七种,即小资粮道修四念住;中资粮道修四正断;大资粮道修四神足;加行道修暖、顶、五根、忍;世第一法修五力;见道修七知觉;修道修八正道。具体修习次第是:声闻初业人所缘境是修身受四心法,对治一切贪欲要修自他身体和感受都观想为白骨,消除贪念后逐次修思维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都作痛苦想,像水树一样无意义想。然后把心思放在内外气息上,消除分别意识,思维心续虽是世俗义,但再作观察成为刹那变化的胜义,这时要思维一切思想意识所摄内外法的目我为无我、无常、如幻。要如理了解自他身心的性相是无常、痛苦、空性、无我等,懂得身不净、觉痛苦、心无常、法无我。如此,在小资粮道上修不净观及念住于呼吸呼出,使身心适合于修止,以便将来修观。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四种顺抉择分修习次第。用信根相信一切真理为所知各所断而修习;用精进根为证悟真理的空性而乐于修习;用念根不忘真理之空性诸所缘而修习;用禅定根专心致志地修习;用智慧根分别抉择真理的别相而修习。这样修习的结果是迅速获得见道,成办修道。

  第三步是见道修习次第。见道所修是依七觉支为所缘来证悟四圣谛实意。以念觉支把苦谛作为思维对象来寻思离苦境;把集谛作为思维对象来寻思离欲境;把灭谛作为思维对象来寻思显灭境、把道谛作为思维对象来寻思修道境。其余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安觉支、舍觉支、定觉支等修法亦如是。这样修习的结果是,不忘见道所缘的念、抉择法之真实意的智慧,乐于善道的精进、有益于身心的无漏喜、自心成办事业的安、专心一意的定、沉掉平等的舍。

  第四步是修道的修习次第。修道所修是正见、正思维、正修、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等八正道。八正道双分为四支,正见为偏立支,正思维为悟支,正语、正业、正命为信支,正勤、正念、正定为不共对治支。修八正道的结果是继除应断之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