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宗教比较 >> 佛道比较 >>

试论汉译佛经对中古道经文学的影响(4)

分享到:

  仲期灵者入山学道一百年中,精诚笃志。天魔下试,化为饿虎,直入室中,期灵遂伸脚与之,魔知其心,复其本形。(注:W6/124a。)
  佛经中有关佛陀神迹的经文亦是道经模拟的对象。佛陀开口而笑,口光五色,不仅多见于经藏,律藏中也有,例如三国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六五)卷六“佛以三事笑经”(注:《大正藏》卷3,35a。)。道经亦不乏类似的例子,如《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言:
  元始天尊含笑放五色光明,从口中出,照一国地土。  (注:W1  /799c。)又如《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五云:
  元始遍视群生,弹指微笑,金口发光,光如皎月,上极无上刚风顶际,下极水轮。(注:W1/382c。)该经卷一另有一段经文,显然与佛经纳弥须于芥子的神话有关,经文为:
  于是,元始悬一宝珠,大如黍米,在空玄之中,去地五丈,元始登引天真大神上圣高尊妙行真人十方无极至真大神无鞅数众,俱入宝珠之中。(注:W1/2a—b。)此类经文在该经中凡四见。道经中分身变形的经文显然也与佛经有关,比如《无上内秘真藏经》卷二:
  须臾之间,天尊变现本微之华,从地踊出,遍满法界,无大不覆,无小不入,一一华中,各有宝座,座方一丈,诸天云集,无有迫迮,一一座中各有天尊,一一尊所,各说诸法秘密真藏一切诸法,无不自在。……天尊于是分形散体,遍满法界,一一毛孔,放大光明。(注:W1/458a—459c。)试比较萧齐昙景译《摩诃摩耶经》卷上:
  尔时如来结加(一作跏)趺坐,身毛孔中放千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一光中有千莲花,其一莲花有千化佛结加趺坐,如释迦牟尼。(注:《大正藏》卷12,1005a。)只要将道经中的天尊换成世尊,道经、佛经几乎难分彼我。而事实上,道经的天尊称谓显然也是因世尊之名改造而成。
  佛经多记佛陀出游,所到之处祥瑞纷呈的场面,如梁僧伽婆罗译《阿育王经》卷一“生因缘第一”所言:
  尔时世尊将欲入城,足履门阃,有种种不思议事:盲者得视,聋者能听,哑者能语,跛者能地,……是时此地,自然清净,无诸秽恶,沙砾瓦石、荆棘毒草,六种震动,……现此种种奇特。(注:《大正藏》卷50,131b。)在道经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如《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文经》卷上所记:
  十六者狮子猛兽依人为邻;十七者天下男女盲聋跛痾一时复形,无有伤瘼,皆得康强;……二十者妇女怀妊,普天生男;……二十三者地生莲华,天人称庆,皆不欣欣。(注:W1/775b。)关于道经对佛陀神话的借用,最后还需提及佛本生故事。按照佛经的说法,佛陀在往昔无数世的修行中,不惜舍身济众,留下了许多精诚感人的故事,如投身饲虎、割肉贸鸽,等等,汉译佛经中有《六度集经》、《生经》等佛本生专集。道经虽没有专门的本生经,但说本生的故事形式在道经中时常出现,例证详后。此外,《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五,佛本生内容于此有一集约式的表述:
  昔胜喜天王慈念众生,经摄王化三十三年,投身饿虎,即便转形,应得生国,十六年中便登王位,二十六年割肉饲鹰,投身大海龟鳖口中,形化飞烟,直入云中,变作天女,(注:W6/107b。)
  除以上所论两大神话内容之外,道经对佛经的其他神话内容也加以吸收改造,如《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卷一修行者得乘飞轮上天的情节(注:W33/646c。),实即仿照佛经中转轮王的轮宝神话;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卷下记信道女舍身投火,女身顿时转为男身(注:W6/194c。),与《六度集经》卷六(七三)“然灯授决经”所记女施主堕楼舍身,即化为男的情节(注:《大正藏》卷3,38c。)相似:再如佛教护法神金刚成为道教的卫士,此类例子为数不多,故不作专论。  三
  佛教善于譬喻说法,佛经中形象贴切的妙譬层见迭出。道经中的譬喻不多,但与佛经譬喻多有关系,这是佛经影响道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佛经多用譬喻,是为了辅助说理,故此佛经多有“譬喻得解”的说法。道经中也有类似的文句,只是不为多见,如《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言:
  假令卿今以一金万金从师受经,后得福报,如经无尽,随复永无耗竭,恐弟子中脱有未悟,为近譬耳:夫经信之报,随信多少,悉如良井,纵使天下大旱,百丈绝源,此井犹满。(注:W5/893c。)
  博喻是佛经的一个鲜明特色,道经也不乏此例,如《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德覆譬喻品第十”:
  天尊言:我是众生之父母,怜汝爱汝,慈愍一切,覆育一切,润泽一切。一切物得我如鱼之得渊,如儿得母,如饥得饭,如渴得饮,如疾得医,如民得王,如恐得旅,如溺得船,如贫得宝,如刑得赦,如绝得苏,如败得成。我法普度众生,如大云弥天布细雨,无不蒙泽。(注:W24/679a—b。)上引道经博喻多见于佛经,试举一例,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宿王华,此经能救一切众生,此经能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此经能饶益一切众生,充满其愿。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暗。(注:《大正藏》卷9,54b。)
  佛经特有的算数譬喻(注:“算数譬喻”一词并非作者自拟,此词数见于汉译佛经,如隋那连提耶舍译《大方等大集·日藏分》“护持正法品”:“如是愚人所获罪报,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称计,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大正藏》卷13,236c),在道经中也能找到相似的例子。所谓算数譬喻,是指用打比方的方法将某个抽象数字具象化的一种佛经譬喻。这种譬喻之所以存在,与佛经普遍存在的数字夸张手法直接有关。以“劫波”为例,劫波是梵文音译,简称为劫,是古印度神话思维中的一个计数单位,用人世时间单位来计算,相当于四十三亿二千万年,不啻为一个天文数字。佛经多用譬喻来解释这个时间长度,使人对这一抽象时间概念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如元魏月婆首那译《僧伽吒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