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宗教比较 >> 佛道比较 >>

试论汉译佛经对中古道经文学的影响(5)

分享到:

  譬如大城纵广十二由旬,高三由旬,盛满胡麻,有长寿人过百岁已取一而去,如是城中胡麻悉尽,劫犹不尽,……又如大山,纵广二十五由旬,高十二由旬,有长寿人过一百岁,以轻缯帛一往拂之,如是山尽劫犹不尽,是名劫量。(注:《大正藏》卷13,960b。又见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五“初品中菩萨功德释论第十”(《大正藏》卷25,100c)。又见姚秦竺佛念译《鼻奈耶》卷四“僧残法之二媒嫁戒”,(《大正藏》卷24,868下)。)道藏《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九有一节与上引文相互对照:
  日月短促,百年不满,年数多少,非算可知,以事况之,多少可得。有一大石,正方四面,面广四百里,高亦如之,飞天持一物如蝇羽,九年一下拂之,石尽为劫;又有一城,正方四面,面阔四百里,高亦等耳,满中芥子,飞天九年一下,持出一颗,芥子尽为劫;又一区正方面四百里,满中细尘,飞天人七年来出一尘,尘尽复为劫。(注:W6/1  6a。)所引道经经文比佛经多七年出一尘喻,此喻明显是模拟九年出一芥子喻而成,而出芥子喻与拂石喻明显是采自佛经,仅将古印度计量单位稍作改换,以符合汉地文化的习惯。
  佛经中常见的盲者喻、大海喻、入海求宝喻等,在道藏也有相应的经文。如《无上内秘真藏经》卷一:
  犹如盲人虽在人间日月之下,而竟不知日月光明,何以故?日光皎然,盲者不见,众生本性,亦复如是。行动坐卧,常相随逐,自无见者,譬如室中宿有宝藏,贫穷忍饿,终无见宝,忽有明师,地镜占之,自知有宝,凿深四丈,便即得宝,广作功德,遍救众生。(注:W1  /455c。)又如《太上洞玄灵宝开演秘密藏经》云:
  譬如薄福重罪之人,生而聋盲,不见五色青黄赤白及黑等相,不闻宫商五音之声,有大明医,授以妙术,为开耳目,一切色声无不闻见。(注:W5/900c。)
  譬如天降一味甘雨,江河大海受处不同,名为异水,雨实唯一。(注:W5/901a。)
  再如《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
  天尊曰:“譬如有人,或千或万,欲得珍宝,闻海中大有,便各各装治,或舫或船,千艘百艘,泛于大海,或千里万里,或近或远,有洲屿百千,岛亦无数,或在水中,甚多珍宝,乃至无量七宝精光,光皆冲天,色色各异,同泛船伴,如许多人,及风当发,无识光者,为尔且发,罔知何向。”
  天尊又曰:“此诸船伴,可得宝乎?”二真曰:“其无导师,尽无先知,处又不识宝光,为尔周章,此行甚难,方当处处悉到,到悉发掘,或于水中用力亿倍,或可果耳。”
  天尊曰:“学道之人,不得思微定志要诀,如此诸人不识宝光,而欲求宝,可愍如何。”
  天尊又曰:“如此众中,忽有一人,善识宝光,宝光冲天万里,遥见如看掌中,诸人虽多,悉不能见。善见光者,举帆先去,众船随之,径到宝所,悉皆大得七宝名珍,各各满载还至本处。众伴议曰:‘赖有导师,今当报德。’于是船船敛宝,价直亿千,义以答恩,其宁快乎?”二真曰:“何利若斯。”(注:W5/888c。)上例不仅所用譬喻源自于佛经,而且采用的问答对话的叙述文体也与佛经有关。佛经对道经文学内容的影响已如上述,但更深层次的、而且更重要的影响却是叙事层面的影响。实质上,道经一旦采用佛经叙事文体开始创造性的叙述,一场汉语叙事文学的范式革命即便悄然发动。
          四
  从前文所引例证便不难看出,道经在借用佛经神话、譬喻内容时对佛经辞气声色的模拟。这里再举一例,比如佛经中经常出现“尔时”、“是时”、“于时”、“时”一类的时间状语,表示过去现在时,旨在增强所述之事的真实性,使过去发生的故事有当下重演的效果,这实际上是佛经讲述体的显著特征,在中古叙事文学中极少出现,但在道经中却不难见到,如《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通微经》开篇即是“尔时”二字(注:W5/888a。),《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天尊说经开叙品第一”前几句为:
  太上天尊居灵鸟山中,与诸天人说十二部经,于是乃分四十万品,弟子书之,故曰妙道。尔时天尊化为居士,而智慧无穷。  (注:W5  /861b。)引文中出现“尔时”一词,附带言之,所谓天尊居灵鸟山说经的开篇起势实亦仿照佛经而成。
  道经还有通篇仿照佛经结构的,如《太玄真一本际妙经》即模仿《涅槃经》,卷首言天尊放五色光明遍照十方一切国土,此后天尊宣言:
  今当反神还乎无为湛寂常恒不动之处,汝等若有疑网之心,恣来启问,当为演说,是吾最后委诀之辞,宜各及时,勿怀忧悔。  (注:W24/653c。)后叙天尊依次解答门徒疑难,借此进行最后说法,与《涅槃经》如出一辙。
  更值得注意的是,道藏中那些融佛经文体特征入创造性叙事的经文,此类道经数量不多,但却是汉语叙事文学在佛典译经影响下实现突破性进展不可多得的例证。比如《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记天尊为二真说往世事,相当于佛经中的本生故事,在结构方面自然分为说经缘起、故事主体、点明往世今生等三部分。不仅限此,至为重要的是该经在叙事过程中对佛经文体的融会贯通,使该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佛经的叙事特色,比如有意放慢叙事速度,多用直接引语等,从而超越了中土史官文化的叙事框范。
  该经主体故事讲述一对夫妻虔心供养道士,临终前嘱咐独子法解尽心奉道。法解长年供养道士,布施贫困,家资为之罄尽,道士感念思报,故遣信使约请法解于月末一日前来六时行道,共作功德,特嘱不须财物。法解得信发愁无物可赍持赴斋,家有二儿,大的名胤祖,十一岁,小的名次胤,才八岁,并姿容端正,知书答礼,其姨母富裕无男嗣,曾愿雇钱领养一儿,法解忆此,逐命其妻将次胤转卖给姨母。父子临别相抱而哭,母子到姨母家,说明来意,姨母欢喜,出资五十万钱,临别次胤又向姨母乞钱,得十万,与生母,以六万奉养生身父母,二万奉兄,二万供奉道士。母回家,胤祖思弟,为之垂泪。法解得钱买供斋品赴会,并大饷道士,道士惊问,方知钱资来历。法解斋罢回家,忽见家中诸仓盈满,请问道士,道士答斋罢梦有一人持一真材如意授法解,法解又上报国王,王以为天恤不夺,法解家从此福祚永隆,无复极已。(注:W5/890c—89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