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人物 >> 高僧 >>

太虚大师传(第一章 艰难玉成 )(2)

分享到:

  就这样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小淦森都被肉体的病魔和心灵的焦燥时时缠绕着,自然学业也是时断时续,豪无进展。直到淦森8岁这年,才又跟着舅舅到钱塘江边的蒙馆里读书。白天,他踊着其他孩子一起似懂非懂地读《论语》、《中庸》;晚上,在微弱的灯光下听舅舅讲解。舅舅对个苦命的外甥也格外关照,除了给他讲解传统的儒家典籍外,还经常讲野史笔记、今古奇观。正是这些故事,极大地激发了淦森学习的兴趣。在舅舅循循善诱的教诲下,淦森逐渐开窍了,理解力也逐渐增强,并且能经常和舅舅一起对三五字的对联,以至被乡人誉为“神童”。
  1897年的秋天,久居小村的淦森第一次有机会出了趟远门。原来外婆多年来一直虔心修道,但中国自明未以来盛行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合一,因而一般人往往神佛不分,外婆也受此影响,尽管住道庵,却时常前往名山大刹进香礼佛。这年她要去安微九华山烧香。淦森送外婆上了去九华山的香盘,竟死也不肯下船,吵着要跟去。外婆考虑路途遥远,淦森年幼,身体又不大好,本不想带他去。但拗不过淦森哭闹,只得带他前往。他们沿途经过并拜访了苏州近郊的小九华寺,镇江的金山寺等,最后来到素有“佛教四大名山”之称的安徽九华山。一路上,淦森每天听到香客朝暮功课,拜佛诵经,竟也随着背熟了各种常诵的经咒。淦幼居小道庵时所见过的塑像简陋。这次随外祖母往名山古刹瞻礼,见到庄严肃穆的殿堂供奉着高大的神态吕异的佛像,加上听到的各种有关菩萨、罗汉、神仙的轶闻趣事,真是大开眼界,心中充满了好奇。对菩萨他比较熟悉,家里也供着。那形态千奇百怪的是些什么呢?他们是人死后变的吗?他们为什么有的站着,有的坐着?为什么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凶神恶煞一般?外婆和其他许多人为什么要拜倒在他们面前呢?他们看得见我们吗?小淦森对一切充满了疑惑。虽然外祖母告诉他那拿伞、拿剑的叫“四大天王”,是保佑四方平安的,那在大雄宝殿中坐着的是佛祖,是保佑天下苍生的。他们在看着人间的一切,人要做好事,积善行德,就会得到保佑;人若是做了坏事,会受到惩罚,等等。但这并不能解除他心中的疑虑,淦森似董非懂地听着,心中只是对佛与金刚之所在产生了一种神往。
  这次历时近3个月的远游,大大拓宽了淦森的视野,也引起了他对佛教寺院的极大的好奇心。因此,第二年(即1898年)正月,淦森又一次随外祖母前往浙江普院山进香。普院山是位于浙江安安海县东150里海中的一个小岛,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因而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普院山相传是观音菩萨的住处。据说唐朝时,有梵僧来到浙江。普院山相传是观音菩萨的住处。据说唐朝时,有梵僧来到浙江,在该岛潮音洞里看到观音菩萨瑞相,因而在岛上建屋居住,并依梵语“普陀洛迦”(意即光明,原是印度南方秣园矩国海中山名)为山取名。到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王舜封受派出使三韩(今朝鲜),途中遇大风流袭击,危急之中,舜封对着潮音洞方向叩拜,祈祷平安,因而得以顺利完成使命。因去后便将此事上奏皇上,于是神宗下令赐名普院观音寺。从此,凡是从生活费路来往于三韩、日本等地的人,途经此地,多望山归命,祈求平安,普院山也成为中国佛教名山中的观音圣地。山中除了有普济寺(见附照)、法雨寺两大古刹外,还有其他多所寺庵,因而也成为中国佛教徒经常参拜的名山之一。对淦森来说,观音菩萨也是救苦求难的象征。他从小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如今来到观音的本山,与家里的观音龛联系起来,使他感到分外亲切。外婆从小就指着观音龛,给他讲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传说,使他幼小的心灵也有一种希冀。外婆的想法与行为,对淦森影响最大。他晚年回忆说,正是外婆的熏习陶冶以及随她朝拜名山,使自己“养成了不畏大山大海,而好冒险,好远游的性情。”(《太虚自传》)自古英雄出少年,他的这种性情的养成,对其成长帮助极大。
  淦森此次随外祖母外出,除了朝拜普陀名山外,还顺道遍访了宁波天童、阿育王、灵峰等古刹,这些名山古寺的神秘奇异深深地吸引了淦森。他在幼年的眼光看起来,(事实并非如此)那些身披袈裟的寺庙僧人,那些年逾古稀仍精神矍烁的老僧,那些正值壮年却举止稳健的年轻僧人,他们伴着青灯古佛,朝课幕诵,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红尘之外,自成天地,极少受到外界的惊扰,因而一个个都显得那么安静而沉稳。联想到世间生活的艰辛,淦森的心里竟对此生出一丝钦慕。
  当淦森与外祖母回到家乡的时候,近代中国正经历着又一次巨大的社会动荡。甲午战争中,清朝老大帝国败于东邻小国日本,它带给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巨大失落恐怕要运运大于军事上的挫败。为此,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一代英豪发动了“公车上书”,提出非变法不能救中国。1898年,在光绪皇帝的直接支持下,康有为、梁启超发动了大规模的变法维新运动,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然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开头是冷眼旁观,随即动用武力进行镇压。谭嗣同等维新骨干惨遭杀戮,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因事先得知消息逃往日本而幸免于难。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黑暗时期。对淦森来说,也是国难国家接踵而至。就在这一年,淦森的外祖母不幸去世。外祖父的去世,使舅家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主要是经济上的困窘,使家道很快就衰败了。先是外祖父前妻生的儿子,即淦森的大舅因嫖娼而染病身亡,这也是因前途无望而导致的普遍道德沦丧的一例。随后几个表兄被迫外出谋生,紧接着小舅母也不幸病故,几个表妹则被亲戚家领去抚养,真个是树倒猢狲散,好一派凄凉景象!恐怕这种情况在浙江东部并非个别。
  而此时的淦森依旧跟着外婆,并在住在大隐庵的小舅舅指导下读书识字,几年时间里对《百家姓》、《三字经》多有涉及。小淦森慧质天生,记忆力超群,一般的文字,只须听先生教读几遍好可背诵,甚至只是听着其他同学读,也能强记着背出。只是由于体质孱弱,疟疾时发,加上仗着外祖母怜爱,时常跟她走东走西,不能专心致力学业,因而读书也是前读后忘,难有大成。
  转眼到了1901年,这年淦森13岁了。春天的时候,由于大隐庵的老道士去世,外婆被人接到另一乡村小庵居住,经济也较先前拮据。日渐长大的淦森亦无法一味依靠外婆,在形势逼迫下,他要考虑自食其力了。不久在外婆的推荐下,淦森到长安镇上沈震百货商店做学徒,开始学一些谋生的技能。
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