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人间佛教的内在精神与发展趋势——张华(5)

分享到:

从印顺晚年作品来看,尤其在《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中,人菩萨行思想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可说是他整个人间佛教理论的重心和落足点。他对人菩萨行作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不仅探讨了人菩萨行的理论根据和对现代社会人生的适应性,还描述了人菩萨行的“真实形象”或人格典范,乃至考察了人菩萨行在现代社会推展可能引起的负面作用和不良后果。他指出,“从初期大乘到现在,从印度到中国,时地的差距太大。现代的人间佛教,自利利他,当然会有更多的佛事。但利他的菩萨行,不出于慧与福。慧行,是使人从理解佛教,得到内心的净化;福行,是使人从事行中得到利益。(两者也相互关涉)……但从事于或慧或福的利他菩萨行,先应要求自身在佛法中的充实,以三心(菩提心、大悲心和空性见)而行十善为基础。否则,弘化也好,慈济也好,上也者只是世间的善行,佛法(与世学混淆)的真义越来越稀薄了!下也者是‘泥菩萨过河’(不见了),引起佛教的不良副作用。”[40]印顺由此说,人菩萨行——人间佛教的开展,是适合现代的,但也可能引起副作用。这是与大乘佛教的无限宽容性,讲究圆融方便有关的。圆融方便而不讲原则,其结果是庸俗化乃至消亡。

至此,印顺人间佛教的理论体系有了完整的呈现,实际包含正反两方面的内容,反面是清除佛教演变中出现的天(神)化的方便,正面是弘扬大悲济世,饶益有情的人菩萨行的正道。整体上看,印顺所做的主要是反面的工作,也许在他看来,澄清了反面,正面就自显出来了,但我们切不可以为,这反面的工作就是他思想的全部。相反,他的根本思想和立足点都在正面呢。这便是他与太虚思想一脉相承的地方。换言之,尽管太虚和印顺思想上有一些差异,但他们都一致认为,最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最贴近现代根机的佛教,即是实行即人成佛的菩萨道。

三、人间佛教的发展趋向探索

在新的世纪里,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将如何进展,是最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之一。人间佛教的发展趋向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的终结性的结论,这里提供的仅是个人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简单思索:

1.趋向之一:多头发展与整合并进

佛教思想理论包容性强,弹性空间大,从来都是因时因地因人的需要,甚而至于应根机缘分来施教。因而在佛教历史上,一种思想理论兴起便往往有多元的理解,在弘化上也呈现多头发展的趋势。佛教传入中国后,以大乘为主,但小乘的理论与实践从来没有绝迹,而大乘佛教从魏晋至隋唐形成有“十宗”之说。即便以般若思想言,魏晋间已有“六家七宗”;唐五代,禅宗一枝独秀,但也是“一花开五叶”。降至近代,人间佛教应运而生,可百年来的事实是,大陆、台港、东南亚等地分头并弘;在当今台湾,扛着人间佛教旗帜的,佛光山外,还有法鼓山、中台山和慈济功德会等几个较大的佛教道场。由此可见,未来佛教发展中这种多头分弘的历史趋向恐怕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然而,显然的是,多头发展并不意味着没有整合并进,由于多头发展不仅力量上分散,在思想理论上也难免有龃龉冲突之处,所以佛教思想史上圆融整合之声总是不绝于耳。

星云法师及其佛光山教团数十年来推展人间佛教,取得卓著的成绩,但也遭来不少非议和批评。然而,从历史发展的实际看,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不应只有单一的理解,而应具多元性。现代宗教的发展也表明,多元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宗教活力的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显,多种多样的宗教选择也给人们提供了表达他们各自兴趣和不同个性的表现形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宗教本身的观念和价值变得不重要了,而是说,在这种多元的宗教观念和价值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竞争和选择,单一性质的宗教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

印顺老法师在1989年3月写《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这篇长达三万字的文章时,已经84岁高龄,他在文章的开头说,写作此文是出于一些热心人士的提示,感到他的著作太多,涉及范围太广,批评者每每抓不住他的思想核心,而读者也往往无法辨识他弘扬的宗趣。实际上,从字里行间,我们看出印老一片慈心悲愿,既在厘清自己的思想,也是在为当今人间佛教发展,探索一条中正稳健的道路呢!如果说印顺为当代人间佛教发展提供了指示的明灯,那么,当今台湾佛教和大陆佛教,作为推进人间佛教于当今世界的劲旅,半个世纪来也积累起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可供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以借鉴。虽然说“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印顺语),但理论和实践从来不能截然分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又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论。

百多年来,近代意义的人间佛教与传统佛教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固然发端于对历史上中国佛教的弊端和现实生存处境的不满,但也与近代以来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世界性视野和全球化进程有莫大关联。因此,面对人间佛教的未来发展趋向,一方面,我们既不能无视一位对佛法兴衰作过深沉思考,一生又在阐释和推展人间佛教理念的老法师,为佛教的前途而忧患的思想,——他为人间佛教提供理论证明,为人间佛教的“正觉之音”或“纯正的佛法”,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和智慧!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小视或忽视星云法师领导下的佛光山教团,及台湾和大陆其他佛教教团,努力振兴佛教于世界的实践经验,更要深切领会“佛法之深,不在玄理奥义,而在与时推移之难;不在路远途艰,而在随缘解辩之不易”。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东西方学术界很多学者从世俗化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宗教的历史变迁。自从宗教社会学家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问世以来,他考察世界宗教近代转型的方法,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东西方学术界。尽管他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佛教,但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视角。

2.趋向之二:人间化而非世俗化

其实,世俗化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世俗化的概念近几十年来一直被广泛地讨论着,我们要把握现代宗教的发展,要设想宗教的未来,都必须了解这一概念。然而,这个概念在东西方有不同的理解,在西方,尤其近代科学兴起和宗教改革以来,世俗化被理解成与宗教、与神圣化相对立的概念。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的世俗化内涵又不尽一致。从世俗科学家的眼光,世俗化就是要以科学理性的原则取代宗教信仰的原则,也就是拒绝相信任何不能为经验所证实的关于人、世界或宇宙的看法。随着科学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神秘和超自然现象表现出越来越少的兴趣。从宗教改革家看来,所谓世俗化,就是把人从宗教和形而上的保护下解放出来,把人的注意力从彼岸世界转移到此岸世界。这种转移,则导致神圣事物与世俗事物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