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伦理学 >>

从佛教人伦理精神对中国当代社会之反省(2)

分享到:

在佛教史上,大众部之思想往往是开放以后大乘思想之契机。所以大天在整个佛教史上,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四)龙树︰《龙树菩萨传》载︰

出天竺梵志种也,天聪奇悟,事不再告,在乳餔中闻诸梵志诵四围陀(Veda)典各四万偈︰弱冠驰名独步诸国,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及诸道术无不悉综。(其)契友三人亦是一时之杰,相议曰︰「天下理义可以开神明、悟幽旨者,吾等尽之矣......然诸梵志、道士势非王公何得由之,唯有隐身术可办。」四人相视莫逆于心,俱至术家求隐身术......四人得术,縰意自在,常入王宫,宫中美人皆被侵凌......王召诸智臣以谋此事......以细土......悉闭诸门......诸力士挥刀空斩,三人即死。唯有龙树(Nagajuna)敛身屏气依王头侧刀所不至。是时,所悟欲为苦本......而自誓言︰「我若得脱当诣沙门出家受法」,即入山诣一佛塔出家受戒。[16]

龙树归依佛教以后,将佛陀的因缘法与初期大乘之般若思想结合起来,纠正了部派佛教空、有之争,而形成中观学派(Madhyamika),[17]在佛教史上,被尊为第二佛陀;在中国佛教史上亦尊之为大乘佛教八宗之祖。可见其地位之崇高。

三、从文献上看

这一部份,我们主要是从佛教经典、文献中之戒行、悲智,喻意、批判,来证明佛教的和平精神。

p. 297

(一)戒行、悲智

佛教经典虽多,但可归纳为两方面︰消极面是以「五戒」为中心;[18]积极面是以「慈悲」为中心。 [19]五戒是个人的道德修养,要有所不为;慈悲则是济世精神,要有所为;而如何达成五戒与慈悲,则靠「智慧」作桥梁来结为一体。所谓智慧,即是空慧,即是「空相应」[20],不能与空相应之五戒则是死教条;不能与空相应的慈悲则是沽名钓誉。空相应落实到人生则是「善语法」与「真人法」。

何谓善语法?「若有成就善语法者,诸梵行者善与彼,善教、善说、不难彼人。诸贤,若有人不恶欲,不念欲者,是诸善语法。」[21]善语不是一味讨好他人;而是动机善,不存任何企图心,然后讲求方法,即使规劝讲重话,也不要使之难堪。

何谓真人法?「不自意,不贱他,是诸真人法。」[22]与人相处之真正原则是不要自贡高,我字当头,而是要尊重别人。但这仍只是消极地自律守戒;积极地仍在慈悲、布施。

慈悲众生具三种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23]财施是一般之社会救济;法施,是教育界、宗教界之教育;无畏施是宗教,尤其佛教的慧空解脱之空相应。

因为布施有四种功德︰「云何为四?知时而施,自手施,布施常洁净,施极微妙。」[24]救济要救在别人急需之时,亲自救济才能体会受难者之艰苦。布施不是施舍,将自己不要的东西舍给别人。布施要给急需要的人,否则便是鼓励懒人。所以布施也是需要微妙的智慧,帮助受救济的人重新站起来。否则,便不是慈悲。

甚至在僧团中,即使不恶言相向,只是使个闷气让对方难堪也是犯戒的︰兹以《十诵律》随举三例来说︰弥多罗浮摩比丘,依次轮到一份很差的饭钵,便对分钵的羯磨不满,羯磨一状告到佛陀那里,佛陀要其忏悔。有一阐那比丘作错了事,其同修向其规劝,

p. 298

道出实语即可,阐那反向其生恼怒。其同修一状告到佛那里,佛令阐那忏悔。[25]又有一阐那长老用长了虫的水浇花,有比丘指责他对虫蚋无慈悲心,也告到佛陀那里。以上一一都立了戒为忏悔罪。[26]

《法华经》说︰

如来灭后,欲当四众说《法华经》者,云何应谈︰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大悲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坐者,一切法空也。[27]

亦即是以智慧为中心;内在心地慈悲;外在态度、语言谦和。其实,佛教的三藏也不出这三点范围。或间有极少的「批评性的重话」,但绝无轻慢、挖苦、谩骂、粗鲁的语言。

(二)喻意与批评

真正说来,在佛教大、小乘文献中,我们都可见到「佛陀竟感化了在他先前时代的诸神、诸魔成为弟子」,如吠陀经(Veda)中之因陀罗(Indra) 雷神、魔神罗剎(Raksa)...... 等。这无非是说,佛法比一切法都崇高。它对异教也充分表达了这优越的地位。兹举几个例子如后︰

有一比丘分卫道住,促迫失小便,行人见之,皆共讥言︰「佛弟子行步有法度,被服有威仪,而此比丘立住失小便,甚可笑也。时有外道尼犍种裸身而行、都无问者!如是者,我曹师无法则,故人不笑耳」便自归佛所作沙门。[28]

尼犍种(Nigartha)本属六师外道之一,为耆那教(Jainism)之先祖,主张绝对无私,故行天体信仰,重苦行;佛教主中道修行。这故事在于讽刺耆那教︰即使佛教比丘在工作中憋不住尿急,当众失禁,也比光着屁股的耆那教和尚有威仪。

p. 299

昔有外国婆罗门,事天作寺舍,好作天像,以金作头,时有盗贼豋天像挽其头,都不动。便称(念)南无(归依)佛,便得头去。......诸婆罗门言︰天不如佛,皆去事佛。[29]

这故事是说,即使是作贼,只要归依了佛法,亦有好的果报;只有佛法才真实,根本没有天神的存在。

在佛教史中,早期如来藏之经典,主张有「如来藏我」;而般若系之经典主张「一切法空」,所以批评如来藏系,犯了「空过」,背叛了佛教的教义,所以没有拜佛的资格︰

......诸佛世界一一佛所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无空过者,至此顶礼双足......。[30]

而如来藏系则强力反弹︰

十地菩萨亦复如是,于自身中观察自性起,如是、如是无限诸性种种异见。如来之见如是难入......不惜身命为众生说如来藏。[31]

更有进者︰

菩萨摩诃萨为一切众生演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当荷四担︰谓凶恶像类常欲加害,而不顾存亡,弃舍身命,无始以来常恒不变之如来藏,是名初担;重于一切众山积聚,凶恶像类非优婆塞,以一阐提而毁骂之,闻悉能忍,是第二担....[32]

就笔者所知,这已是佛教文献中使用「最激烈的字眼」了;可是,也只是自己以身命保护自己的主张,却并未提到要伤害对方,仅指责其「凶恶」而已。但仍未超越出本缘经中所说诸魔、诸贼「凶恶」以外之词句。至于也有诸魔引诱诸佛菩萨之禅定,

p. 300

而受佛法之降服,那也只是突出佛法高于魔法、正法高于邪法而已,并不减低佛教一贯的和平婉约。

四、从佛教影响来看

(一)佛教的人文精神

从古至今,以印度教立国的印度,除婆罗门专门从事宗教外;尚有专门负责作战的剎帟利(Ksatriyas),他们必须接受军事教育。[33]佛教则是反战的,反神论的。兹举一则故事︰犍陀罗国(Chandra)商队中,有佛教随队拜佛塔,众婆罗门嗤笑他,为何不拜毗纽天神(Visnu)。并且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