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伦理学 >>

从佛教人伦理精神对中国当代社会之反省(6)

分享到:

[34] 《大庄严经论》卷10,《大正藏》卷4,页257上~258下。

[35] 佛教的诸经都有「一时佛在某某处说法」,而也派弟子到处说法,阿育王时代僧伽几乎是他的宣教师、布政司。在中国历代均有佛教高僧作国师,隋、唐的立译场,及寺庙是官设,等于是国立的佛教太学。宋、明以后之丛林高僧,主持丛林,自耕自食,自行负责僧侣之教育,出了很多大禅师,大禅师之影响直到官员、士绅,使佛教中国化之过程于焉完成。关于这方面,拙文曾在「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中,发表有专文,在中华佛学研究所《中华佛学学报》第八期发表。直到今天保存中国古代之建筑、雕刻以及最悠久的名胜、古蹪大都在佛教及道教之寺庙中。各寺庙所办之法会乃至作观光对社会的教化都有正面的贡献。这些都是现实的事实,不必多论。

[36] 如中国的各大名山及大丛林,现在都成为中国大陆的观光重点,最主要是保存了中国建筑的艺术,为文化财。

[37] 中国佛教以前之贡献主要在经济、文化、教育上面,对于社会事业则少涉及,因为为了规避戒律经商贪财之嫌,但在无人烟之孤峰峻岭建立道场,使沿途居民落藉定居,对土地之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贡献上是很大的。至于现代,自太虚大师乃至台湾的法鼓山、佛光山、及慈济功德会,无论在教育、文化、社会改革方面都有很大贡献。

[38] 见拙文〈佛教中国化过程之研究〉,中华佛学研究所《中华佛学学报》第八期,1995。

[39] 拙文〈佛教对中国与日本影响之比较研究〉,日本佛教大学,日、韩第十二回佛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40] 王吉林〈唐初与吐番关系之发展〉,民国77年10月,文化大学,蒙藏学术研究中心主办「蒙藏学术会议」《论文集》,页219。「按唐似未允,因唐与吐蕃均无是记载。」

[41] 同注(40)《论文集》,页618~619。Ven. Samdony Rinpoche,Tibetan Culture: Nature and Process.

[42] 见《宋史》八思巴传。

[43] 拙著《印度思想文化史》,19~20页。台北︰东大出版,民国84年4月。

[44] 同注(2),拙译,页334。

[45] 同注(2),页335~337。

[46] 罗剎(Rakṣa)会吃人畜(Ṛgveda, X,87,16-17);在罗摩史诗中(Rāmāyaṇa),岛上酋长,抢了罗摩王子之妃子西妲(Sītā)为压寨夫人。

[47] 至今印度大学(B.H.U)的湿婆寺的主殿供养的灵伽神(Linga),它象征湿婆神的生殖器,亦即神的创造能力,有似中国易经生生之德。

[48] 赵进编着︰《汉字的来龙去脉》,页 281︰「示,象堆满供品的供桌」云云,已不是祭祀之原始意义,而是引申出来现代人的观念。

[49] 《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50] 《中庸》,第十六章︰「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51]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其实,《四书》,尤其《尚书》中各先秦帟王之言行纪录都是重视人民的︰如〈秦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只是帟祚日久生顽,新兴政权代之而起,要求民治。无论其动机为何,「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体认,总是一致的。

[52] 如《尚书》〈夏书〉之「甘誓」,夏伐有扈氏︰「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又〈商书〉之「汤誓」,汤伐夏︰「非召小子,敢行称祚,有夏有罪,天命殛之」。(吴王与注,三民版)周代商亦复如此,都是藉天命行征伐之实。成功以后,即是「遵命天子」,直到清朝尚保留皇帟祭天的祭祀活动。

[53] 《大学》第一章「明明德」;《书经》〈康诰〉之「克明德」,〈太甲〉之「顾諟『天之明命』」,以及〈尧典〉之「克明『峻德』」;到《孟子》〈尽心章〉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其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也是王阳明「大学问」之根据所在。

[54] 《孟子》〈离娄〉上。

[55] 如孔子着《春秋》,孟子游历各国宣扬仁政,文天祥在其正气歌中所说之人物,以及其后之方孝孺、颜习斋、王船山及至今日之读书人,都有一贯之批评精神,这才是真正之大人儒。

[56] 《孟子》〈尽心〉下︰「有人言︰我善阵,我善战,大罪也」。又告子下︰「今之事君者......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又〈离娄〉上︰「争地以战,杀人盈河,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

[57] 如秦灭六国时之「马陵」、「长平」之战,攸关三国霸主之「赤壁」之战,北宋与辽之「黄天荡」之战,清与明之「萨尔浒」之战;如果是末季朝代已形成群割据,如汉、唐、乃至清末民初所引起之统一战争对峙愈久,劳命、丧财所引起之民疾也同样惨痛。

[58] 梵文「himsa」本义为「害」,连接前之「阿」(A)为否定,是「不害」、「非害」,佛陀引申为「不杀生」,甘地引申为「非暴力」,也都是耆那教、佛教,乃至印度教的共同戒律。

[59] 《论语》〈述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60] 虽然,甘地在其自传中已指出影响他最深的是《博伽梵歌》(Bhagavadgita)、脱尔斯泰(Tolstory)、罗斯金(ruskin)等人;但他的基本思想仍是「非暴力」。印度当时民间盛传他就是罗摩(Rama)及佛陀转世。至于「非暴力」之精义。请见拙著《印度文化思想史》,页317~319。

[61] 《中庸》,三三章︰「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化民,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