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善恶观与现代人心的净化(8)
时间:2008-07-26 21:34来源:香港宝莲禅寺作者:杨维中 点击:
[29] 宋·知礼:《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2,《大正藏》卷39,第22页下。
[30] 隋·智顗:《法华玄义》卷2上,《大正藏》卷33,第肋页上。
[31]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5,《藏要》第4册,第659页。
[32] 隋·慧远:《大乘义章》卷7,《大正藏》卷44,第599页。
[33] 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3末,《大正藏》卷43,第334页上‘
[34] 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3末,《大正藏》卷43,第334页上—中。
[35] 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3末,《大正藏》卷43,第334页中。
[36] 此段之引文均见于大乘普光:《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上,《大正藏》卷44,第53页中。
[37] 唐·窥基:《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上,《大正藏)卷44,第47页上。
[38] 唐·窥基:《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上,<大正藏)卷44,第47页上。
[39] 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1本,《大正藏》卷43,第235页下。
[40]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藏要》第4册,第694页。
[41] 印顺在《中国禅宗史)中已经充分注意到了洪州禅系与石头禅系的区分,杜继文在《中国禅宗通史》中则以“心学”和“理学”概括其分歧。
[42] 后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4,《藏要》第2册,第1041页。
[43] 参见《正觉与出离》,《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1335—1336页。
[44] 《正觉与出离》,《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1336页。
[45] 参见《正觉与出离》,《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1336—1338页。
[46] 《大乘起信论>考证》,见《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367页。
[47] 《正觉与出离》,见《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1337页。
[48] 吕澂(正觉与出离》,见《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1341页。
[49] 隋·智顗:《摩诃止观》卷4下,见《大正藏》卷46,第47页上。
[50] 尽管从思想史角度而言,法藏学说出现于后,智顗学说出现于前,但从理论本身的思想内涵分析,天台宗的“人世”情怀要大于华严宗。
[51] 敦煌本《坛绎》第3‘节。
[52]敦煌本《坛经》第35节。
[53] 敦煌本《坛经》第42节。
[54] 敦煌本《坛经》第36节。
[55] 宋契嵩:《镡津文集》卷8《寂子解》,《大正藏》卷52,第686页中。
[56] 宋契嵩:《镡津文集》卷8《寂子解》,《大正藏》卷52,~5 686页中。
[57] 当然,这种偏移与华严宗偏于理体一边仍然是有根本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