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爱文,湖南邵阳师专政史系 教授 邵阳 422000
魏晋南北朝佛、道两大宗教空前发展并广泛传播。长期以来对两大宗教本身的研究,百家争著,硕果纷呈。但是,对于与两大宗教急剧发展相关联的消费发展情况的研究,却还处于十分薄弱的状态。因此,揭示这一时期宗教消费的表现形式、特征及其影响,是一件极需开展并颇具意义的工作。
一
宗教的发展与传播不能凭空进行,它需要借助必需的物质条件与形式,因此它的发展必然促使与之相关联的消费的发展。魏晋南北朝的宗教消费主要表现在:滥建寺塔,大兴造像,累为斋会,沉溺长生。所有这些都具有极明显的奢侈性。
1、“招提栉比,宝塔骈罗”
《洛阳伽蓝记•序》概括了当时佛教兴盛的情况及其造成的影响:“自项日感梦,满月流光,阳门饰豪眉之象,夜台图绀发之形,尔来奔竞,其风遂广。至晋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模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绨繡,土被朱紫而已哉。”描述的是洛阳的情况,但大体反映了全国佛教盛行的面貌。
佛教盛行有其社会原因。长期战乱,灾难频仍,人们无法挣脱现实的苦海,便把希望寄托于来世。佛教生死轮回的义理正可满足人们这种精神上的渴望。玄学对儒学的批判,削弱了儒学对佛学的抵制。而玄学虚无玄远的特性,使之不能比较实际地回答人们关于此岸的问题,这也无疑为佛教的扩展起了清扫道路的作用。佛寺建诸名山或风景胜地,香火氤氲,法音梵乐,劝人乐善好施,远离尘世,却又食人间烟火,俨然乱世中的一块净土和极乐世界。统治者需要加强思想统治,也需要自我麻醉。当他们认识到佛教的这种精神麻醉作用的时候,便极力加以提倡。
这一时期特别是东晋以后,统治集团佞佛者甚多,东晋南朝的晋孝武帝、晋恭帝、齐武帝、梁武帝、陈武帝,十六国的石勒、石虎、苻坚、姚兴,北朝的文成、献文、孝文、宣武、孝明诸帝及灵太后,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倡佛教,而其中梁武帝、宣武帝、孝明帝、灵太后更达到了陷溺而不能自拔的地步。
在统治集团的提倡下,佛寺与浮屠像雨后春笋般冒出。萧惠开起四寺,悉供僧众。何充,何尚之并建塔寺,至何敬容舍宅东为伽蓝。王充调役百姓,修营佛寺,务在壮丽。萧衍以至尊倡导,广建寺庙。杜牧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是一个缩小了的数字。郭祖深《舆櫬上封事》言其时“家家斋戒,人人忏礼,不务农桑,空谈彼岸”,“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注:《全梁文》卷59)说明在梁代仅建康至少有五百多所佛寺。
北朝的寺庙从数量到规模都超过南方。北魏显祖起永宁寺,构七级浮屠,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皇兴中又构三级石浮屠,高十丈,为京华壮观。高祖建鹿野浮图于苑中之西山,岩房禅坐,僧舍居中。肃宗于城内大社西起永宁寺,灵太后亲率百僚,表基立刹。在最高统治者的带动下,贵戚大臣、州郡牧•守竞建寺塔。冯熙自出家财在诸州镇建佛图精舍七十二处。高隆之广费人工,大营寺塔。元鸾在定州缮起佛寺,公私费扰。安同在冀州大兴寺塔,耗费浩繁。杨椿在定州私营佛寺,役使兵力。……肃宗于正光三年诏中尉端衡肃立威风,以见事见劾,牧守辄兴寺塔为其一项,足见滥建寺塔之盛,至使统治者感到对自己构成某种威协。根据记载,西晋末年洛阳有佛寺四十二所,北魏建立后,自正光至太和洛阳新旧寺庙百来所,僧尼二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所,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而到北魏末年,猥滥以极,北方寺庙达三万多所,僧尼逾二百万。而到北齐北周时,寺庙更急剧增加,僧尼超过四百万。需要指出的是,在频繁的战争及自身衰败的影响下,毁掉的寺庙究竟有多少,谁也无法估计,到杨衒之写《洛阳伽蓝记》时,洛阳属西晋以前的寺庙,已仅剩宝光寺一所。
这些寺庙,大都有世俗庄园的性质。洛阳城南的景明寺,为魏宣武帝所立,“其寺东西南北方五百步。……山悬堂观,光盛一千余间。复殿重房,交疏对霤,青台紫阁,浮道相通,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重檐之外,皆是山池,……至正光中,太后始建七层浮图一所,去地百仞。……寺有三池,萑、蒲、菱、藕,水物生焉。……磨硙舂簸,皆用水功。”(注:《洛阳伽蓝记》卷3城南)洛阳城西的宝光寺, 寺内有园,园有浴堂。园中另有一海,号“咸池”,此处“葭菼被岸,菱荷覆水,青松翠竹,罗生其旁。京师士子,至于良辰美日,休沐告归,征友命朋,来游此寺。雷车接轸,羽盖成阴。”(注:《洛阳伽蓝记》卷4城西)也是城西的景乐寺,“堂庑周环,曲房连接,轻条拂户, 花蕊被庭,……得往观者,以为至天堂。”(注:《洛阳伽蓝记》卷4 城西)而当时洛阳规模最大,最为豪华的是城内的永宁寺,寺中有“雕梁粉壁,青鏁绮疏”的僧房楼观一千余间,“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注:《洛阳伽蓝记》卷1城内)从这些例子及其他资料反映的情况分析, 当时的寺庙具有以下的共同特性:第一,广占土地;第二,占有大量的劳动力(以上两种情况我在后面还将论及);第三,寺庙即是园林,第四,寺庙建筑规模宏大,作工精良,富有艺术的内涵。这些特点,正是寺院的所有者们在宗教形式下进行消费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内容。
2、“争写天上之姿,竞模山中之影”
随着建寺达于高潮,造像亦空前兴盛。这时期造像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寺庙造像,石窟造像,民间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