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宋元明清佛教史 >>

王龙溪与佛道二教的因缘(3)

分享到:

   从上引龙溪与道教的相关文字中,可知当时儒家学者与道士的交往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象龙溪、念庵、近溪等人,都是当时阳明学的中坚。不过,由龙溪的祭文与天台的书信来看,龙溪与天台对胡清虚的态度,显然极为不同。龙溪知道胡清虚为净明道的传人,却认为其人“有足取者”,“非有邪伪之术,但世人未之尽知耳”,因而将其纳入门下,甚至许为法器,并直言与之“有世外心期”。而天台不仅对龙溪收胡清虚为徒不以为然,前往讽之,认为其人虽一度“静极发慧,一时精神,必有可观”,故而能够“倾动士绅”,但“欲渐长,性录渐蔽”,终不过“欺谩过日,以扩前名”,因而胡清虚之死,实在是上天要“显明正学”的表现,儒家学者“视此可为深省”。由此可见,龙溪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道教采取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天台则严守传统的正统与异端之辨,对道教采取排斥的态度。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据龙溪所引胡清虚的自我表白,胡清虚受其师刘符玄之嘱,以一名道士的身份投身龙溪门下,目的是为了“将以广教也”。较之其他道教诸派,净明道最大的特点便是有取于儒家的社会伦理。(注:关于净明道的研究,目前恐怕仍以日本学者秋月观暎的研究最为全面与系统。参见氏著:《中国近世道教の形成——净明道の基础的研究》(东京:创文社,1978)。该书是在作者一系列论文的基础上增订结集而成。)阳明因触刘谨遭贬谪漂流至福建境内,曾萌生遁世入山之意,而当时劝阳明用世保家的所谓“异人”,正是旧曾相识的净明道士。(注:参见王守仁:《王阳明年谱》“武宗正德二年丁卯”条下,《王阳明全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页1227。阳明的旧相识为当初新婚之夜与之畅谈忘归的南昌铁柱宫道士,而净明道的本山即在南昌郊外的西山,南昌城内的铁柱宫亦为当时净明道的重镇。)但是,从儒家思想中汲取资源,毕竟有别于直接投身于儒学大师的门下。胡清虚之举,说明对刘符玄和胡清虚这样的道教人士来说,儒道之间的疆界已经是微乎其微。耿定向虽然对胡清虚的态度与龙溪不同,但却也指出了龙溪纳胡清虚于门下的事实。而如果胡氏投身龙溪门下确是为了推广道教,显然说明当时的道教人士认为阳明学颇有可资借鉴之处,或者至少阳明学在当时的声势已足以令道教的发展有所借重。这既显示了中晚明阳明学对道教的影响,也为中晚明儒释道三教的水乳交融,提供了道教方面的见证。
   除了与胡清虚的交往之外,龙溪在《与吴学愚》中曾提到过常自然其人,所谓“令兄为常自然高弟,得药结丹多年,近来调神出壳,真景象何如也?”(注: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九。)可见常自然也是当时的一位道士。不过,常自然的情况现已不可考,龙溪是否与吴学愚的令兄以及常自然有过交往,也无案可稽。但是,龙溪与胡清虚、方与时等人的往来,已足见龙溪与道教人士的交游。

   二、与佛教人物的交游

   龙溪近禅,更是《明儒学案》以来学界的通常说法,但龙溪与禅宗人物的交往情况如何,亦鲜见有专门的考察。(注:海内外学界大概只有荒木见悟先生在其《明代思想研究》(东京:创文社,1988)和《阳明学の开展と佛教》(东京:研文社,1984)在讨论阳明学者与佛教的关涉时有所涉及。)
   龙溪《法华大意题词》中曾经提到与僧人月泉的交往,所谓:
   予昔游江浦,访太虚故居,得此卷(《法华大意》)于石洞中,见其词近而旨远,意在扫去葛藤,欲人于言前直取向上一机,以悟为则,可谓全身领荷矣。因持归出示月泉,月泉读而珍之。(注: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五。)
   而在嘉靖三十三年辛亥(1551)秋,龙溪也曾与周怡等人到天池山访问过月泉,并于当时作七言绝句四首。所谓“辛亥秋,予偕周顺之、江叔源,访月泉天池山中,出阳明先师手书《答良知二偈》卷,抚今怀昔,相对黯然,叠韵四绝,聊识感遇之意云。”(注: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八。)这里两处提到的月泉,是指僧人玉芝法聚(1492-1563)。
   玉芝法聚的生平见于徐渭(字文长,号天池,1521-1593)《玉芝大师法聚传》、蔡汝楠(字子木,号白石,1516-1565)《玉芝大师塔铭》以及其他一些传记资料,(注:徐渭及蔡汝楠文见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一百一十八。其他传记资料见《稽古略续集》卷三、《续灯存稿》卷十、《五灯严统》卷二十三、《高僧摘要》卷一、《五灯会元续略》卷四上、《五灯全书》卷六十、钱谦益《列朝诗集闰集》以及《两浙名贤录》卷六十二,惟彼此互有重复。)而《中国佛学人名辞典》整理得较为简明扼要:
   法聚,(明)比丘。字玉芝,号月泉,嘉禾富氏子。少孤贫,资质慧敏,好读书,每就寺僧借阅经卷,隔宿即还付。僧讶其速,聚为背诵,一若旧熟。十四投资圣寺剃染入道。既受具,谒吉庵、法舟等俱不契。偶值王阳明,与语,疑情顿发,一日闻僧诵古案,不绝释然,参天通显于碧峰,蒙印可。遂隐居湖州天池,衲子闻名而至,渐成丛林。以嘉靖四十二年(1563)寂,寿七十二。有《玉芝内外集》。(注:(比丘)明复编:《中国佛学人名辞典》(台北:方舟出版社,1974),页220下—221上。)
   其中提到玉芝法聚曾受到阳明的启发。事实上,根据法聚的传记资料和相关文献,法聚和阳明学派的许多人物都有往来。(注:荒木见悟:“禅僧玉芝法聚と阳明学派”,《明代思想研究》,页81-99。)
   据蔡汝楠所记,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玉芝法聚于天池举办法会,龙溪与蔡汝楠曾前往赴会:
   嘉靖戊午暮春,玉芝禅德举法会于天池,大集名僧,各为偈言。余同龙溪王子过访斯会,诸偈适成,余二人亦次韵为偈。偈成,龙溪诵余偈曰:“但问黄梅五百众,不知若个是知音。”是知音者希也,因自诵曰:“何幸钟期共禅席,高山流水有知音。”余不觉爽然。盖知音者希,何异乎可者与之之指?乃若高山流水幸有知音,岂非容众尊贤之盛心哉?于是乎可以考见余与龙溪之用心矣。乌乎!禅客当机截流挚电,岂不亦犹余辈各自表见者哉?宜并存之,庶令自考。玉芝颇以余以为然,请题于卷首,次第录之。(注:蔡汝楠:《自知堂集》卷十五《天池法会偈引》。)
   此事龙溪集中无直接的说明文字与之相应,但龙溪集中有八首五言绝句,也是龙溪访玉芝法聚于龙南山居所作,所谓“八山居士闭关云门之麓,玉芝上人往扣,以偈相酬答。时龙溪道人偕浮峰子叔学生访上人于龙南山居,语次,出以相示,即席口占数语,呈八山与玉芝共参之。”(注: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八。)这显然是龙溪与玉芝法聚的又一次聚会。而由以上这些材料,足见龙溪与玉芝法聚所交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