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中国佛教历史综论 >>

海峡两岸对回鹘佛教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2)

分享到:

我国对回鹘文献的研究起步较晚,发韧于20世纪50年代。在此期间,冯家昇先生先后发表了《回鹘文与回鹘文〈玄奘传〉》(《大公报》1952年3月4日)、《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研究报告》(考古学专刊丙种一号,北京,1953年)、《刻本回鹘文〈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研究——兼论回鹘人对于〈大藏经〉的贡献》(《考古学报》1955年第9册,183~192页)、《1959年哈密新发现的回鹘文佛经》(《文物》1962年第7~8期合刊,90~97页),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玄奘传》记述了唐朝高僧玄奘由长安首途西行印度寻求佛法的传奇经历,于10世纪左右由著名的回鹘译经大师胜光法师译为回鹘文,现存写本多件,除巴黎、圣彼得堡和柏林所藏外,大部见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凡250叶左右。冯家昇先生在长达35页的《研究报告》中,分九部分对该文献的译者、翻译时代、纪年方法及回鹘文译文本身等进行了较详尽的论述,并整理出“本书残叶与汉文本卷叶对照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方便。此后,耿世民又对该文献的第七卷进行了研究,发表有《回鹘文〈玄奘传〉第七卷研究》(一)(《民族语文》1979年第4期,249~262页)、《回鹘文〈玄奘传〉第七卷研究》(二)(《中央民族学院学术论文》民族语文专刊第3辑,1980年,267~304页)。聂鸿音在《回鹘文〈玄奘传〉中的古音字》(《民族语文》1998年第6期,62~70页)中通过研究写本中的古音字以探讨当时西北汉语音韵;黄盛璋则撰文《回鹘译本〈玄奘传〉残卷五玄奘回程之地望与对音研究》(《西北史地》1984年第3期,9~23页)对该写本涉及到的中亚、印度地名、民族名称的对音进行研究;杨富学撰写的《回鹘文〈玄奘传〉及其相关问题》(《敦煌佛教艺术文化论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108~115页)则通过回鹘文译者对汉文底本的修改,以探讨该文献之意义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现象。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是中土高僧所撰的“伪经”,在中原地区并不十分流行,正规的大藏经一般都不予收录,有趣的是,它却是迄今所知回鹘文佛经残卷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种经典,其抄本、刻本残卷在西域、敦煌诸地都有发现。冯家昇研究了现存于我国的折叠式刻本,计有三张七面半。其中二张中有“陈宁刊”三字。在先生研究之基础上,张新鹰撰《陈宁其人及回鹘文〈八阳经〉版刻地——冯家昇先生一篇旧作赘言》(《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1期,127~131页),指出陈宁的雕版活动主要在元朝中叶,该文献的刻版地应在杭州。最近,刘元春又撰《〈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辨析──兼谈高昌回鹘佛教的社会文化意蕴》(《西域研究》1996年第1期,50~59页),认为该经虽“伪”,但因其符合高昌回鹘社会的需求,故而得到广泛传播。

先生发表的三件文献中,最受我国学界重视的当推1959年于哈密发现的回鹘文《弥勒会见记》。这件由586叶写卷组成的文献,是一部写成于公元8~9世纪左右的佛教剧本,由一幕序文和二十五幕正文组成,是现知篇幅最大、数量最多的回鹘文文献之一。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佛教原始剧本,有其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国人对该写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涌出一大批重要的成果。其中以耿世民贡献尤著,他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先后发表了多篇论文和专著,荦荦大端者有《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第二幕研究(Qadimqi Uygurca Iptidayi Drama Piyesasi Maitrisimit (Hami Mushasi) ning 2- Purdasi haqqidiqi Tatqiqat )》(《突厥学报(Turkluk Bilgisi Araştirmalari)》第4卷,1980年,101~156页)、《古代维吾尔语佛教原始剧本〈弥勒会见记〉(哈密写本)研究》(《文史》第12辑,1981年,211~226页)、《哈密本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第十六幕研究(Das 16. Kapitel der Hami-Version der Maitrisimit)》(《突厥学报(Turkluk Bilgisi Araştirmalari)》第9卷,1985年,71~132页)、《弥勒菩萨从兜率天降生——哈密本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第十幕研究(Das Herabstieg des Bodhisattva Maitreya vom Tusita-Götteland zur Erde. Das. 10. Kapitel der Hami-Handschrift der Maitrisimit)》(《古代东方研究(Altorientalische Forschungen)》第14卷,1987年,350~376页)、《弥勒菩萨的显现——哈密本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第十一幕研究(Das Erscheinen des Bodhisattva. Das. 11 Kapitel der Hami-Handschrift der Maitrisimit)》(《古代东方研究(Altorientalische Forschungen)》第15卷,1988年,315~366页)、《哈密本回鹘文〈弥勒会见记〉前五幕研究(Das Zusammentreffen mit Maitreya. Die ersten Fünf Kapitel der Maitrisimit)》(威斯巴登,1987年)、《古代回鹘语佛教启示录研究(Eine buddhistische Apokalypse)》(奥普拉登—威斯巴登,1998年),等。其中部分成果见刊于耿氏新近出版的《新疆文史论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和《维吾尔古代文献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可以参见。

回鹘文研究专家李经纬对该写本的研究也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先后发表了《〈如来三十二吉相〉回鹘译文浅论》(《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47~56页)、《哈密本回鹘文〈弥勒三弥底经〉第二卷研究》(《民族语文研究论文集》,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年,673~704页)、《哈密本回鹘文〈弥勒三弥底经〉第三卷研究》(《中亚学刊》第1辑,中华书局,1983年,180~211页)等一系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