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禅宗 >>

现象学与禅宗合参(6)

分享到:

     结语
   “欧洲是有病的”,这几乎成了现代西方哲学家的共识。从叔本华、尼采、马克思直到斯宾格勒、柏格森、胡塞尔、海德格尔,都关注着欧洲危机的出路。危机潜含着转机,西方文明欲转向何处?本世纪的哲坛不时回荡着“回到托马斯”“回到康德”“回到黑格尔”一类的原教旨主义式的口号,独有现象学喊出了“回到事实本身”,这句话看似平常、平淡,究其实却极不平常、极不平淡,它可以说是直逼到西方文明种种弊端的源头上。
   海德格尔晚年留下一句传世名言:整个西方哲学史都是形而上学的历史。从柏拉图矫揉造作的本质(理念)先于存在开始,原本圆融无碍的世界即被割裂为本质(物自体)与现象,原本完整的人即被肢解为理性与感性(意志),以一方贬抑另一方,以一极控制另一极。即使极力以反形而上学、反西方文化传统标榜自己的尼采,也最终难脱传统形而上学之窠臼,“权力意志”说白了还是一个控制的意志、占有的意志、消化的意志。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即是人极力地征服自然、榨取自然、耗尽自然,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则是人极力地控制他人、利用他人、占有他人,表现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即是人极力地以自己的“超我”压抑“本我”。正是在这种扭曲下,事物不是作为事物来展现自身,人亦不是作为人来展现自己,人世间的一切关系都成了一种“技术关系”,它“决定着人与实存的关系,它统治着整个地球。”(Martin Heidegger: Discourse on Thinking AndersonTrans. 1966 p[,50])
   “回到事实本身”即是要回到物之为物的物性、人之为人的人性上去,这是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在物不作为本己的物性来展示,在人扭曲物的物性之际,实际上人也就不是作为本真的人性来展示了,“逐物”与“迷己”是分不开的。人控制物越厉害,人受物的反控制就越厉害,人扭曲物的物性越严重,人丧失人的人性就越严重。人在将物贬为一堆抽象的功能关系时,人亦将自身单一化为一种征服与控制的欲望了,不仅是物而且人本身亦成了被征服、被控制的对象了,物与人的本真本性皆在此征服与被征服、控制与被控制中蔽而不现了。胡塞尔尝言人是存在意义的源头,海德格尔亦言人是存在的澄明之所,然而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人恰恰成了存在的障蔽者,成了存在意义的迷失者,甚至成了存在的消灭者,人类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强烈地感受到存在的焦虑与生存的空虚。现象学悬搁说到底即是对对人与物本真本性的种种扭曲的悬搁,是对整个西方传统的抽象符号操作的思维方式、制造、控制与占有意志的悬搁,这是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哲学发展的主旋律。存在的意义被“客观主义的思维方式”(胡塞尔)、被“对思想的技术性阐释”(海德格尔)所障蔽,“思想被不适合于它的标准所判定”,这种判定恰如将鱼置于干燥的陆地,以测其生存的能力一样,长期以来“思想一直搁于陆地上”(Martin Heidegger Basic Writings p[,195]),现象学还原即是让思想回到它存在的家中,现象学之思即是存在之思,它倾听存在,响应存在,隶属于存在。
   实际上,早在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之先,就有人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私有制把我们弄得那样愚蠢和那样片面,以至不管什么样的对象,只有当我们占有着的时候,才成为我们的对象,所以,所有这些感觉的简单异化——占有的感觉代替了一切肉体和精神的感觉……”(马克思语)马克思把问题归咎于私有制,而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则追溯到思维的源头上,“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看来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当代西方思想的重镇丹尼尔•贝尔认为向“后工业化社会”过渡的西方正“佇立在一片空白荒地的边缘”,“我们正在摸索一种语言,它的关键词汇看来是‘限制’:对发展的限制,对环境开发的限制,对军备的限制,对生物界横加干预的限制”(《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译本三联书店 p[,40]),现象学可说是对此种语言的一种“摸索”。
   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人与人、人与物间的空前接近,然而接近并非“亲近”,甚至恰恰在这种日益接近之中,人与人、人与物却越来越疏远了。“回到真实本身”并非是指距离上的接近,而是指存在上的“亲近”。我们今天所盛谈的东西方文明间的互动,从表面看来,是一种接近,但从精神的底蕴观之,则更多地应是“亲近”。海德格尔君有言,本真的亲近即是亲近的主体间相互倾慕、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展现出自己的本质。它不是双方失去自身去凑泊对方,更不是一方以咄咄逼人之势去取代另一方。我在本文中展现出现象学与禅宗的亲近,用意即在于寻求这种本真的亲近。自然,人们不应期望到现象学中去印证禅的公案与机锋,禅师们也许会把现象学称作是“鬼家活计”,人们也不应期望到禅中去寻觅现象学的本体论描述,胡塞尔或许会把禅宗称作“非理性主义”。
   当西方哲人在“摸索”一种“限制”的语言之时,我们却正在摸索一种“发展”的语言,如何在这两种语言之间寻找一制衡点,如何寻找两种语言间本真的亲近,这也是有待于“摸索”的。
   [略语表]
   CM =Cartesian   Meditations :  An   Introduction   toPhenomenology D.Cairns Trans.1977
   Crisis =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   and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D.Carr Trans.1970
   EJ=Experience and Judgement edited by Landgrebe 1973
   Ideas   I =Ideas :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Phenomenology B.Gibson Trans.1930
   IdeasII =Ideas: Studies  in  the  Phenomendogy  ofConstitution Rojcewicz and Schuwer Trans.1989
   LI=Logical Investigation J.Findlay Trans.1970
   PL=The Paris Lecture P.Koestenbaum Trans.1975
   PP=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J.Scanlon Trans.1977
   PRS=Philosophy as Rigorous Science Q.Lauer Trans.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