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禅宗 >>

《历代法宝记》所见达摩祖衣传承考辨

分享到:
   【内容摘要】在中国禅宗历史上,达摩祖师信衣袈裟的传承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问题,敦煌发现的《历代法宝记》写本对其有详尽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当祖衣由达摩传六代至慧能后,便被武则天转赐给四川高僧智诜法师,再传四代至无住而消失。祖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蜀地禅宗的发展。《历代法宝记》对达摩祖师信衣袈裟在四川传承的记载是可信的,并非杜撰之说。


   《历代法宝记》亦名《师资众脉传》,亦名《定是非摧邪显正破坏一切心传》,亦名《最上乘顿悟法门》,是敦煌文献中留存的早期禅宗史书之一。在敦煌文献中,现存有9个卷号,分别为S. 516、S. 1611、S. 1776、S. 5916、P. 2125、P. 3717、P. 3727、Ф. 216及日本石井光雄藏精编本。

《历代法宝记》大约成书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遗憾的是,在现存的9个卷号中均无著者题名,从记载的史实内容和倡导的禅宗思想上分析,当属四川保唐派与净众派的著作。保唐派与净众派是唐代四川境内以成都保唐寺与净众寺为中心而形成的禅宗派别,因二者之间存在着师承关系,在禅法思想上基本一致,仅有微小的差别,[②] 故又统称保唐禅系或净众禅系。二派形成之初即受到迅速崛起的南宗思想的影响,其禅法追随南宗,后随着南宗主流地位的确立及风行全国而式微,至唐末已影响不再。[③]

《历代法宝记》是敦煌文献中现存早期禅史书中篇幅最大的著作,主要记述了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的传法世系,尤其是四川保唐派、净众派的传法世系与禅宗思想体系,内容详实可信,是研究中国早期禅宗传承与四川禅宗历史的最基本的参考资料之一。

除了《历代法宝记》外,敦煌文献中还保存了另外二部早期禅宗史书,即《楞伽师资记》和《传法宝记》。其中《楞伽师资记》和《传法宝记》是北宗弟子的作品,弘扬的是以神秀、普寂为代表的北宗禅法思想。二人继承了从达摩以来强调通过坐禅观心达到心识由染到净而觉悟的禅法思想,直接传承的是四祖道信所提倡的“守一”、“看心”禅法及五祖弘忍的“守心”禅法,从而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以“观心”、“看净”为主旨的渐修禅法,这种禅法曾在北方地区极盛一时。

《历代法宝记》之成书比《楞伽师资记》及《传法宝记》都要晚一些,是成都保唐派禅师无住的弟子在参考二书的基础上编撰的。从全书内容和后面所附门人孙寰所写的《大唐保唐寺和上传顿悟大乘禅门门人写真赞文并序》可知,保唐派、净众派所创立的禅法重南宗慧能的顿悟法门,轻北宗神秀的“渐修”主张,这种思想在《历代法宝记》一书中体现得相当明显。该书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讲历代禅宗师资的传承关系,从内容上讲主要是叙述自达摩以来,达摩所咐嘱传授衣法的次递,从而确立保唐派、净众派禅法思想在四川乃至全国的主导地位;二讲“定是非摧邪显正破坏一切心传”及“最上乘顿悟法门”,其矛头直接对准了北宗禅的“守心”、“看心”等基本渐修宗旨,从而对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顿悟”说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标题中称“顿悟法门”为“最上乘”,显然就是对南宗思想的直接表述,特别是受到了神会思想的影响。神会、慧能所传授的顿教禅法直承达摩至弘忍的禅法,而北宗“师承是旁,法门是渐”,[④] 在与北宗的辩论中就自称是“为天下学道者辨其是非,为天下学道者定其宗旨”(《历代法宝记》语,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是书,不另注),其学说成为保唐派与净众派禅法理论的基石。辨邪正,定是非,保唐派、净众派以神会学说为基础,弘扬慧能的南宗顿教禅法思想,对北宗的渐修禅法思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历代法宝记》对印度禅法之传承世系是这样记述的:释迦牟尼佛→迦叶→ …… →不若蜜多→僧伽罗叉,计二十八祖;对中国之禅法传承世系则记为: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其中达摩是承接中印禅法的关键人物,在禅宗的传承中,达摩祖师所留下的袈裟成为信物,代表了禅宗世系的传承,这已广为教俗所认可,故达摩信衣之传承在《历代法宝记》中占去了相当大的篇幅。

达摩祖师所咐嘱传授衣法历来是严肃认真的。达摩给慧可传衣时:“遂传袈裟以为法信,譬如转轮王子,灌其顶者,得七珍宝,绍隆王位。得其衣者,以表法正相承。”《历代法宝记》中载:“今恶世时,学禅者众,我达摩祖师,遂传袈裟,表其正法,令后学者,有其禀承也。”自达摩至慧能,祖师信衣袈裟嫡嫡相传,对于禅宗世系的确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⑤] 但自慧能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唐睿宗自立,改国号为大周。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敕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二月二十八日,敕使天冠郎中张昌期,往韶州漕溪,请慧能禅师,但禅师托病不出。至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则天又遣使请慧能禅师,禅师再推,于是,则天请求达摩祖师传信袈裟于宫中内道场供养。慧能禅师依请,即呈袈裟与使人。则天见袈裟甚感喜悦,并于内道场供养。翌年七月,则天遣使往资州德纯寺请智诜禅师(609~702年),智诜禅师赴京,但由于多病,常思念家乡,不久便奏请返乡,因之在京时因辩论佛法有功,折服了众多印度婆罗门所谓正统的僧人,故而深受武则天敬重。智诜禅师之奏也因此获准,遂返归故里,临行前武则天厚赐智诜禅师,计有新翻《华严经》一部、弥勒绣像、幡花等,特别重要的是,同时将达摩祖师传信袈裟赐给了智诜禅师,云:“能禅师不来,此上代袈裟,亦奉和上,将归故里,永为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