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禅宗 >>

《历代法宝记》所见达摩祖衣传承考辨(3)

分享到:

无住禅师(714~774年),凤翔郿县人,俗姓李。年20,臂力过人,武艺绝伦,在信安王充河朔两道节度使时曾任衙前游弈先锋官,后弃官寻师访道,初从白衣居士陈楚璋习顿教法。无住和尚与之相遇后,密契相知,默传心结。天宝年间(742~755年),听说范阳到次山有慧能的弟子明和尚,东京有神会和尚,太原府有自在和尚说顿教法,遂往太原府礼自在和尚。天宝八载(749年),受具戒已,辞自在和尚,去五台山清凉寺参学,第二年至长安,参学于安国寺、崇圣寺。天宝十载(751年),由长安北行,至于贺兰山,居二年,闻无相禅师在剑南传顿教法门,对无相的“无忆”、“无念”、“莫忘”三句禅要深感赞佩,遂离贺兰山至剑南参拜无相和尚。但到达灵州时被姚嗣王留住不放,直到至德二载(757年)才得以从灵州出发,中经定远、丰宁、凤翔、太白山、南梁州,终于在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到达成都府净众寺。无住在那里默受无相和尚教示,至成都西北茂州(治所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天苍山(又名白崖山)居住修行,专修“无念”禅法。一不六时礼佛忏悔,二不诵经念佛,连基本生存的生活给养也反对别人为之运送,与无相和尚在禅机上的契合,故无相和尚以达摩信衣袈裟咐嘱。

无住和尚后来在四川地位显赫,宰相杜鸿渐入蜀后专门对其参访、礼敬,并请他下山弘法,剑南军政首脑崔宁也对其深表景仰与支持。由于无住有强大的社会背景支持和众多信众的护法,以渊博才识征服了社会各界,加上世人知达摩祖师袈裟在彼处,认为佛法随之流入剑南,故一时天下名僧、俗家弟子趋集。其中,得意弟子有超藏、超寂、超然、法车仑、一行、惠明、法缘、尼常精进、正遍知等,后皆为一方导首。其余弟子尚有幕府、郎官、侍卿三十人;道士数十人;山人(在野儒士)数十人;剑南高僧、法师、论师、律师、论师二十人,净众派禅法兴盛一时,法门大启,龙象辈出。

大历九年(774年)六月,无住和尚奄然坐化,《历代法宝记》载其遗言曰:

 

若是孝顺之子,不得违吾言教,吾当大行,吾去后,不得频眉,不得同世间不修行人哭泣,着服及频眉者,即不是吾弟子,哭泣即是世间法,佛法即不然,离一切诸相,即是见佛。

 

遗言中未对达摩祖师袈裟的传嫡做出任何交代。传衣之法,表其正统,令后学者,有其禀承。这么重要的事情他是不应该不知,更不会忘记的,故其中必另有隐情。杜斗城先生认为其中的原因在于,当时“无住根本就没有从无相那里得到什么袈裟”。[⑩] 此说虽有新意,但于史无据,是难以凭信的。关于达摩祖师衣在无住处的情况,《历代法宝记》有三处谈及。第一处:

 

秦逖、张锽谘俦曰:“逖等充左右巡虞侯,金和上初灭度日,两寺亲事弟子啾唧,嘱何?”常侍高大夫说:“金和上信衣不知的实,及不肯焚烧。”高大夫喇判付左右巡虞侯,推问得实领过,当日初只得两领袈裟,两寺各得一领。

 

其中提到的“焚烧”二字,颇值得深思。达摩祖师所传信衣至为重要,可谓得其衣者得天下。历代祖师为守护信衣,几损身命。所谓逆法之徒为得到信衣,虎视眈眈,不择手段,无住禅师为保全躯命,不给自己留下招惹是非的种子,曾一度生下欲将其焚烧的念头。考虑当时情势,有这种念头也可以说是符合情理的。但可能出于某种原因,最终还是不肯焚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