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所传的袈裟,是佛法的象征,在弘忍处的达摩袈裟后被慧能带回到漕溪,弘忍便对其弟子说:“佛法流过岭南。”一时随慧能参学者云奔雨骤,使岭南成为禅宗的中心。后来袈裟辗转到四川,给四川佛教,尤其禅宗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局面。对袈裟流传四川之事,
达摩袈裟之流落四川,对广大僧众信徒来说,佛教禅法自然亦随之流到彼处,从而使保唐派、净众派在佛教界之地位大为提高,荣耀一时。从程序上讲,四川禅派所传的达摩袈裟是有严格的传法授衣手续的。
下文据《历代法宝记》的记载,对达摩信衣在蜀地传承的情况,尤其是信衣失传的问题略作考论。
智诜其人其事,在《历代法宝记》中有详尽的记录,此外,净觉《楞伽师资记》、神清《北山录》、宗密《圆觉经大疏抄》、《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道原《景德传灯录》等书及吕温《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碑》、柳宗元《南岳弥陀碑并序》等文献也都有记载。这些文献可以证实,智诜是蜀地禅宗保唐派的开创者,后来形成的净众派,从师承与禅法上说,其实也属于保唐派系。[⑦]
智诜,俗姓周,汝南(今河南)人也,前后弘法30余年,于长安二年(702年)去世,终年94岁。先跟玄奘法师学经论,后闻双峰山弘忍大师,遂投奔忍大师习禅法,成为弘忍的十大弟子之一。由于《历代法宝记》是其后嗣所写,他的地位在书中排列第二,名列神秀之后。因早年跟玄奘大师学研经论,颇兼有文字因缘,先后造《虚融观》3卷、《缘起》1卷、《般若心经疏》1卷。前二种著作佚失,惟《般若心经疏》在敦煌文献中有存。
《般若心经疏》,具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又名《心经疏》,在敦煌文献中有7件,编号分别为:P. 4940、北为52(总4498)、北阙9、P. 3229、P. 2178、S. 7821。其中,P. 2178,《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定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首题“资州诜禅师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以九门分别疏释《心经》。[⑧] 长安二年(702年)六月,智诜命弟子处寂扶侍其生活起居,遂咐嘱信衣袈裟,云:“此衣是达摩祖师所传袈裟,则天赐吾,吾今付汝,善自保爱。”
处寂禅师(669~736年或648~734年),绵州(治今四川绵阳东)浮城人,俗姓唐,又名唐和上,世代业儒,常习诗礼。十岁时父亡,遂投智诜禅师门下,以其根机顿熟而深得智诜和尚赏识。在智诜和尚应召入京时,他一路护侍,此后又跟随智诜回到德纯寺,传法20余年,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去世,享年68岁。《宋高僧传》卷20《唐资州山北兰若处寂传》称:“处寂者,异人也。”[⑨] 传中内容与《历代法宝记》中的有关记载颇有出入。处寂临终前,密传咐嘱法及信衣袈裟于东海无相禅师,云:“此衣是达摩祖师衣,则天赐诜和上,和上与吾,吾转付汝,善自保爱,觅好山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