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学教育 >> 教內佛学教育 >>

20世纪中国佛教教育事业之回顾(7)

分享到:

  新时期大陆藏语系佛教院校创办较早,学员人数最多的要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喇荣五明佛学院。该院由藏传佛教宁玛派高僧晋美彭错于1980年6月创立,当时学员有32人,仅他一人任教。后规模逐渐扩大,教师增加至50余人,学员派增至2000余。教学设施从无到有,教学行政管理也日趋完善,其课程设置也较有特色,分显教、密教和共同文化三部分。显教中分戒律、因明、俱舍、中观、般若五个班,密教分修行、讲论、窍诀三个班,共同文化分声明、医方明、英语、历史及汉僧显密班等。因此不仅有来自藏传佛教流行地区的学员,而且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美国、新加坡、印尼等国的学员。学制一般6年,特殊毕业证书须12年才能授予。1987年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也在北京西黄寺成立,成为以藏传佛教为特色,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高规格、多层次的综合院校。各地藏语系院校还有西藏佛学院、青海佛学院、甘肃佛学院等。如果了解20年代以太虚弟子大勇为代表的汉地僧人入藏学法的艰难,便可知这些院校不但培养了藏传佛教的高级人才,而且对沟通汉藏佛教有特殊的贡献。
  大陆佛教育由于发展快,存在问题仍很多。从宏观看,如王雷泉所言:在办学形式上,各自为政,遍地开花的“小而不全”式佛学院,浪费了本已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片面仿效世俗之学制和师生职衔待遇,非僧非俗,学修一体化和管理丛林化得不到制度上的保证。在教育对象上,限于僧伽,忽略了居士教育与佛教团体工作人员、佛教实业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教育。在大陆佛教人才和智力成果外流的同时,却不敢大量引进海外佛学研究先进成果和教学人才,为我所用。从具体教学环节看,(除五明佛学院外)课程设置各自特色不够鲜明。教材建设虽经1992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汉语系佛教教育座谈会强调与部署,但仍收效甚微。师资力量随着老一辈僧俗退离教育第一线显得愈加薄弱,利用社会人材虽不失为有效途径,但不少佛学院领导对此心存疑虑。许多佛学院对佛学研究与教育的相互促进作用认识不足。不少地区佛协互相攀比,宁愿出钱出力大规模造像建寺也不愿增加对作为根本的教育投入等。但总体上看,大陆僧教育恢复与发展的速度惊人,高、中初三级既互相衔接又各有侧重的三大语系佛教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由于中国佛协的统筹,各地佛学院之间的协调配套合作比台湾也稍好些。
  在台湾,弥勒内院一枝独秀很快引来了百花齐放。僧伽教育首先获得发展,迄80年代,继承释圆瑛的办学传统,白圣法师创办了中国佛教三藏学院、中国佛学研究院、戒光佛学院。继承太虚办学传统的则有福严佛学院、太虚佛学院、佛光山佛教大学(中国佛教研究院)等。圆光佛学院的规模也较大。专科有释南亭等创办的华严专宗学院、释煮云创办的净土专宗学院。专门培训女众的有佛光山台北女子佛学院、香光尼众佛学院、千佛山女子佛学院。至1996年底,以培养僧才为主的佛学院与佛教讲堂不下40余所,遍布台岛南北。为了适应台岛经济起飞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台湾教育当局在60、70年代优先发展中专与职业学校。趁此机会,佛教界也先后办了智光高级工商职业学校、能仁高级家商职业学校等。至于佛教界办幼稚园、小学、中学更是难以尽举。台湾佛教界大规模举办面向社会的高等教育则得益于“解严”后的社会环境,台湾教育当局首先开放了医学、工学,然后是艺术、管理等,最后开放人文、社会学科。依此顺序,1989年释晓云创办了华梵工学院,同年释证严创办了慈济护士专科学校。1993年华梵工学院更名为华梵人文科技学院,提出“以人文为体,发挥科技大用”的理念与“科技与人文融汇,慈悲与智慧相生”的教育方针。至95年已有工业管理、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建筑、工业设计、中文、外语七系,东方人文思想、机电工程两个研究所。1994年慈济护专扩大为慈济医学院,设有医学系、医事技术学系、公共卫生学系和护理学研究所。课程以生命科学及医疗知识为主,兼顾人文社会学科与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摒弃传统的全年单一课程模式,采用每学期分段式多单元教学规划,涵盖16项怡情养性的单元科目。慈济以公费与建立慈诚懿德会为其特色。尤其是后者为每十个学生安排一位慈诚师兄与两位懿德母姐,帮助学生克服心理、情绪上的困扰。总之,力求各方面都体现出“尊重生命”和传承佛教“慈悲喜舍”精神。正因如此,慈济扩大为学院不到两年,其医学系在台湾联合招生中,已进入前十名。华梵与慈济两院都有宏大的近期发展与远景规划。与此同时,释了中创办的玄奘人文社会学院、释星云创办的佛光大学、释圣严创办的法鼓人文社会学院也在筹备发展之中,目标均是综合性大学,规模宏大。
  无疑,台湾佛教已打破了历史形成的基督教、天主教团享有办高等教育特权的局面,前景喜人。但也有学者对此表示担忧。蓝吉富认为,台湾佛教没有象日本佛教那样的组织严密的宗派作学校的后盾,大规模办学需考虑长期的经费来源。江灿腾指出,暂时应整合力量和资源,以佛学研究所为主,培养佛学了望台型的学术人才。尤其是除慈济外,各校都重在人文社会学科,是否会造成信众资源的重迭与佛教界力量的浪费?
  香港佛教以办社会教育为其特色。香港佛教联合会于1959年主办的第一所中学是佛教黄凤翎纪念中学,开了以捐资者的名字命名,由佛教界主办的良好风气。60年代由佛教界主办的中小学逐渐增多,如道慈佛社建立了九龙学校,佛联会创立了菩提学校,香海莲社创立念慈学校,佛教文化艺术协会创立了慧泉小学,佛教大光园所办的大光小学扩展为大光中学,正觉莲社建立了正觉学校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佛教界努力下,“佛学科”于1960年被列入中学会考课程与香港经纬书院于1963年首设佛学系。此外大屿山慈兴寺曾于1965年兴办了天台佛学院,可惜为时末久。70年代至90年代,香港佛教教育迅猛发展。1971年香港能仁书院成立,这也是现存一唯一的佛教界办的大专,设有文学、哲学、商学、佛学等系与哲学、中国文学两个研究所。据高永霄《香港佛教发展史》一文统计,现有佛教中学(包括职业学校)18所,小学达28所,幼稚园17所。中小学均设有佛学课程。在校生总计达10余万,在全港适龄青少年中,这是不小的数字。此外,香港一些佛教或佛学团体还为初学者开办了数十届佛学星期班与短期班,为有志进修者开设佛学讲座。香港与台湾佛教界办的社会教育均接受一部分政府津贴。
  百年来,包括两岸三地在内的中国佛教教育已有了开拓性的进展。但在新世纪的佛教应与世界各大宗教携手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一切重大问题历史要求面前,与数百年来遍布全球的基督教教育相比,作为大规模事业的中国佛教教育仅仅是开端。因而需要不断回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