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文献 >> 部派佛教经典 >>

阿毘達磨俱舍論(三)(23)

分享到:

 近分八捨淨  初亦聖惑三 

論曰。諸近分定亦有八種。與八根本為入門故。一切唯一捨受相應。作功用轉故。未離下怖故。此八近分皆淨定攝。唯初近分亦通無漏。皆無有味。離染道故。雖近分心有結生染而遮定染故作是說。有說。未至定亦有味相應。未起根本。亦貪此故。由此未至具有三種。中間靜慮與諸近分。為無別義為亦有殊。義亦有殊。謂諸近分為離下染是入初因。中定不然。復有別義頌曰

 中靜慮無尋  具三唯捨受 

論曰。初本近分尋伺相應。上七定中皆無尋伺。唯中靜慮有伺無尋。故彼勝初未及第二。依此義故立中間名。由此上無中間靜慮。一地升降無如此故。此定具有味等三種。以有勝德可愛味故。同諸近分唯捨相應。非喜相應功用轉故。由此說是苦通行攝。此定能招大梵處果。多修習者為大梵故。已說等至。云何等持。經說等持總有三種。一有尋有伺。二無尋唯伺。三無尋無伺。其相云何。頌曰

 初下有尋伺  中唯伺上無 

論曰。有尋有伺三摩地者。謂與尋伺相應等持。此初靜慮及未至攝。無尋唯伺三摩地者。謂唯與伺相應等持。此即靜慮中間地攝。無尋無伺三摩地者。謂非尋伺相應等持。此從第二靜慮近分乃至非想非非想攝。契經復說三種等持。一空二無願三無相。其相云何。頌曰

 空謂空非我  無相謂滅四
 無願謂餘十  諦行相相應
 此通淨無漏  無漏三脫門 

論曰。空三摩地。謂空非我二種行相相應等持。無相三摩地。謂緣滅諦四種行相相應等持。涅槃離十相。故名無相。緣彼三摩地得無相名。十相者何。謂色等五男女二種三有為相。無願三摩地。謂緣餘諦十種行相相應等持。非常苦因可厭患故道如船筏。必應捨故。能緣彼定得無願名。皆為超過現所對故。空非我相非所厭捨。以與涅槃相相似故。此三各二種。謂淨及無漏。世出世間等持別故。世間攝者通十一地。出世攝者唯通九地。於中無漏者名三解脫門。能與涅槃為入門故。契經復說三重等持。一空空。二無願無願。三無相無相。其相云何。頌曰

 重二緣無學  取空非常相
 後緣無相定  非擇滅為靜
 有漏人不時  離上七近分 

論曰。此三等持緣前空等取空等相故立空空等名。空空等持緣前無學空三摩地取彼空相。空相順厭勝非我故。無願無願緣前無學無願等持取非常相。不取苦因等非無漏相故不取道等為厭捨故。無相無相即緣無學無相三摩地非擇滅為境。以無漏法無擇滅故。但取靜相非滅妙離。濫非常滅故。是無記性故。非離繫果故。此三等持唯是有漏。厭聖道故。無漏不然。唯三洲人不時解脫能起如是重三摩地。依十一地。除七近分。謂欲未至八本中間。契經復說四修等持。一為住現法樂。二為得勝知見。三為得分別慧。四為諸漏永盡修三摩地。其相云何。頌曰

 為得現法樂  修諸善靜慮
 為得勝知見  修淨天眼通
 為得分別慧  修諸加行善
 為得諸漏盡  修金剛喻定 

論曰。如契經說。有修等持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得現樂住。乃至廣說。善言通攝淨及無漏。修諸善靜慮得住現法樂。而經但說初靜慮者。舉初顯後。理實通餘。不言為住後法樂者。以後法樂非定住故。謂或退墮或上受生或般涅槃便不住故。若依諸定修天眼通。便能獲得殊勝知見。若修三界諸加行善及無漏善得分別慧。若修金剛喻定便得諸漏永盡。理實修此通依諸地而契經但說第四靜慮者。傳說。世尊依自說故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定品第八之二

如是已說所依止定。當辯依定所起功德。諸功德中先辯無量。頌曰

 無量有四種  對治瞋等故
 慈悲無瞋性  喜喜捨無貪
 此行相如次  與樂及拔苦
 欣慰有情等  緣欲界有情
 喜初二靜慮  餘六或五十
 不能斷諸惑  人起定成三 

論曰。無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捨。言無量者。無量有情為所緣故。引無量福故。感無量果故。此何緣故唯有四種。對治四種多行障故。何謂四障。謂諸瞋害不欣慰欲貪瞋。治此如次建立慈等。不淨與捨俱治欲貪。斯有何別。毘婆沙說。欲貪有二。一色二婬。不淨與捨如次能治。理實不淨能治婬貪。餘親友貪捨能對治。四中初二體是無瞋。理實應言悲是不害。喜則喜受。捨即無貪。若并眷屬五蘊為體。若捨無貪性如何能治瞋。此所治瞋貪所引故。理實應用二法為體。此四無量行相別者。云何當令諸有情類得如是樂。如是思惟入慈等至。云何當令諸有情類離如是苦。如是思愴入悲等至。諸有情類得樂離苦豈不快哉。如是思惟入喜等至。諸有情類平等平等無有親怨。如是思惟入捨等至。此四無量不能令他實得樂等。寧非顛倒。願欲令彼得樂等故。或阿世耶無顛倒故。與勝解想相應起故。設是顛倒復有何失。若應非善理則不然。此與善根相應起故。若應引惡理亦不然。由此力能治瞋等故。此緣欲界一切有情。能治緣彼瞋等障故。然契經說修習慈等思惟一方一切世界。此經舉器以顯器中。第三但依初二靜慮。喜受攝故。餘定地無。所餘三種通依六地。謂四靜慮未至中間。或有欲令唯依五地。謂除未至。是容豫德。已離欲者方能起故。或有欲令此四無量隨其所應通依十地。謂欲四本近分中間。此意欲令定不定地根本加行皆無量攝前雖說此能治四障而不能令諸惑得斷。有漏根本靜慮攝故。勝解作意相應起故。遍緣一切有情境故。此加行位制伏瞋等。或此能令已斷更遠故。前說此能治四障。謂欲未至亦有慈等。似所修成根本無量。由此制伏瞋等障已引斷道生能斷諸惑。諸惑斷已離染位中。方得根本四種無量。於此後位雖遇強緣而非瞋等之所蔽伏。初習業位云何修慈。謂先思惟自所受樂。或聞說佛菩薩聲聞及獨覺等所受快樂。便作是念。願諸有情一切等受如是快樂。若彼本來煩惱增盛不能如是平等運心應於有情分為三品。所謂親友處中怨讎。親復分三。謂上中下。中品唯一。怨亦分三謂下中上。總成七品。分品別已。先於上親發起真誠與樂勝解。此願成已。於中下親亦漸次修如是勝解。於親三品得平等已。次於中品下中上怨亦漸次修如是勝解。由數習力能於上怨起與樂願與上親等。修此勝解既得無退。次於所緣漸修令廣。謂漸運想思惟一邑一國一方一切世界。與樂行相無不遍滿。是為修習慈無量成。若於有情樂求德者能修慈定令速疾成。非於有情樂求失者。以斷善者有德可錄。麟喻獨覺有失可取。先福罪果現可見故。修悲喜法准此應知。謂觀有情沒眾苦海。便願令彼皆得解脫。及想有情得樂離苦。便深欣慰實為樂哉。修捨最初從處中起漸次乃至能於上親起平等心與處中等。此四無量人起非餘。隨得一時必成三種。生第三定等唯不成喜故。已辯無量。次辯解脫。頌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