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文献 >> 部派佛教经典 >>

阿毘達磨俱舍論(三)(6)

分享到:

 入修要二門  不淨觀息念
 貪尋增上者  如次第應修 

論曰。正入修門要者有二。一不淨觀。二持息念。誰於何門能正入修。如次應知。貪尋增者。謂貪猛盛數現在前。如是有情名貪行者。彼觀不淨能正入修。尋多亂心名尋行者。彼依息念能正入修。有餘師言。此持息念非多緣故能止亂尋。不淨多緣顯形差別引多尋故治彼無能。有餘復言。此時息念內門轉故能止亂尋。不淨多於外門轉故。猶如眼識治彼無能。此中先應辯不淨觀。如是觀相云何。頌曰

 為通治四貪  且辯觀骨鎖
 廣至海復略  名初習業位
 除足至頭半  名為已熟修
 繫心在眉間  名超作意位 

論曰。修不淨觀正為治貪。然貪差別略有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供奉貪。緣青瘀等修不淨觀治第一貪。緣彼食等修不淨觀治第二貪。緣蟲蛆等修不淨觀治第三貪。緣屍不動修不淨觀治第四貪。若緣骨鎖修不淨觀。通能對治如是四貪。以骨鎖中無四貪境故。應且辯修骨鎖觀。此唯勝解作意攝故。少分緣故。不斷煩惱。唯能制伏令不現行。然瑜伽師修骨鎖觀總有三位。一初習業。二已熟修。三超作意。謂觀行者。欲修如是不淨觀時。應先繫心於自身分。或於足指或額或餘。隨所樂處心得住已。依勝解力於自身分假想思惟。皮肉爛墮漸令骨淨。乃至具觀全身骨鎖。見一具已復觀第二。如是漸次廣至一房一寺一園一村一國。乃至遍地以海為邊。於其中間骨鎖充滿。為令勝解得增長故。於所廣事漸略而觀。乃至唯觀一具骨鎖。齊此漸略不淨觀成名瑜伽師初習業位。為令略觀勝解力增於一具中先除足骨思惟餘骨繫心而住。漸次乃至除頭半骨思惟半骨繫心而住。齊此轉略不淨觀成名瑜伽師已熟修位。為令略觀勝解自在除半頭骨繫心眉間。專注一緣湛然而住。齊此極略不淨觀成名瑜伽師超作意位。有不淨觀由所緣小非自在小應作四句。此由作意已熟未熟未熟已熟。及由所緣自身至海有差別故。此不淨觀何性。幾地緣何境。何處生。何行相。緣何世。為有漏。為無漏。為離染得。為加行得。頌曰

 無貪性十地  緣欲色人生
 不淨自世緣  有漏通二得 

論曰。如先所問今次第答。謂此觀以無貪為性通依十地。謂四靜慮及四近分中間欲界。唯緣欲界所見色境。所見者何。謂顯形色。緣義為境。由此已成。唯人趣生。三洲除北。尚非餘趣。況餘界生。既立不淨名。唯不淨行相。隨在何世緣自世境。若不生法通緣三世。既唯勝解作意相應。此觀理應唯是有漏。通離染得及加行得。由有曾得未曾得故。說不淨觀相差別已。次應辯持息念。此差別相云何。頌曰

 息念慧五地  緣風依欲身
 二得實外無  有六謂數等 

論曰。言息念者。即契經中所說阿那阿波那念。言阿那者。謂持息入。是引外風令入身義。阿波那者。謂持息出。是引內風令出身義。慧由念力觀此為境故名阿那阿波那念。以慧為性。而說念者。念力持故於境分明所作事成。如念住故。通於五地。謂初二三靜慮近分中間欲界。此念唯與捨相應故。謂苦樂受能順引尋。此念治尋故不俱起。喜樂二受能違專注。此念於境專注故成。由此相違故不俱起。有說。根本下三靜慮中亦有捨受。彼說依八地。上定現前息無有故。此定緣風。依欲身起。唯人天趣除北俱盧。通離染得及加行得。唯與真實作意相應。正法有情方能修習。外道無有。無說者故。自不能覺微細法故。此相圓滿由具六因。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轉六淨。數謂繫心緣入出息不作加行。放捨身心唯念憶持入出息數。從一至十不減不增。恐心於現。極聚散故。然於此中容有三失。一數減失。於二謂一。二數增失。於一謂二。三雜亂失。於入謂出於出謂入。若離如是三種過失名為正數。若十中間心散亂者。復應從一次第數之。終而復始乃至得定。隨謂繫心緣入出息不作加行隨息而行。念息入出時各遠至何所。謂念息入。為行遍身。為行一分。隨彼息入行至喉心臍髖髀脛。乃至足指念恒隨逐。若念息出離身為至一磔一尋。隨所至方念恒隨逐。有餘師說。息出極遠乃至風輪或吠嵐婆。此不應理。此念真實作意俱故。止謂繫念唯在鼻端。或在眉間乃至足指。隨所樂處安止其心。觀息住身如珠中縷。為冷為煖為損為益。觀謂觀察此息風已。兼觀息俱大種造色及依色住心及心所。具觀五蘊以為境界。轉謂移轉緣息風覺安置後後勝善根中乃至世間第一法位。淨謂昇進入見道等。有餘師說。念住為初金剛喻定為後名轉。盡智等方名淨。為攝六相故。說頌言

 持息念應知  有六種異相
 謂數隨止觀  轉淨相差別 

息相差別云何應知。頌曰

 入出息隨身  依二差別轉
 情數非執受  等流非下緣 

論曰。隨身生地息彼地攝。以息是身一分攝故。此入出息轉依身心差別。以生無色界及羯剌藍等并入無心定及第四定等。此息於彼皆不轉故。謂要身中有諸孔隙。入出息地心正現前息於爾時方得轉故。出第四定等及初生時息最先入。入第四定等及後死時息最後出。息有情數攝。有情身分故。非有執受。與根相離故。是等流性。同類因生故。非所長養。身增長時彼損減故。非異熟生。斷已後時更相續故。餘異熟色無如是故。唯自上地心之所緣。非下地威儀通果心境故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二

如是已說入修二門。由此二門心便得定。心得定已復何所修。頌曰

 依已修成止  為觀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觀身受心法
 自性聞等慧  餘相雜所緣
 說次第隨生  治倒故唯四 

論曰。依已修成滿勝奢摩他。為毘鉢舍那修四念住。如何修習四念住耶。謂以自共相觀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別自性名為自相。一切有為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為共相。身自性者。大種造色。受心自性如自名顯。法自性者。除三餘法。傳說。在定以極微剎那。各別觀身名身念住滿。餘三滿相如應當知。何等名為四念住體。此四念住體各有三。自性相雜所緣別故。自性念住以慧為體。此慧有三種。謂聞等所成。即此亦名三種念住。相雜念住以慧所餘俱有為體。所緣念住以慧所緣諸法為體。寧知自性是慧非餘。經說。於身住循身觀名身念住。餘三亦然。諸循觀名唯目慧體。非慧無有循觀用故。何緣於慧立念住名。毘婆沙師說。此品念增故。是念力持慧得轉義。如斧破木由楔力持。理實應言慧令念住。是故於慧立念住名。隨慧所觀能明記故。由此無滅作如是言。若有能於身住循身觀。緣身念得住乃至廣說。世尊亦說。若有於身住循身觀者念便住不謬。然有經言。此四念住由何故集。由何故滅。食觸名色作意集故。如次令身受心法集。食觸名色作意滅故。如次令身受心法滅。應知彼說所緣念住以念於彼得安住故。又念住別名隨所緣緣自他俱相續異故。一一念住各有三種。此四念住說次隨生。生復何緣次第如是。隨境麤者應先觀故。或諸欲貪於身處轉。故四念住觀身在初。然貪於身由欣樂受。欣樂於受由心不調。心之不調由惑未斷。故觀受等如是次第。此四念住如次治彼淨樂常我四種顛倒。故唯有四不增不減。四中三種唯不雜緣。第四所緣通雜不雜。若唯觀法名不雜緣。若於身等二三或四。總而觀察名為雜緣。如是熟修雜緣身等法念住已。復何所修。頌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