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文献 >> 部派佛教经典 >>

阿毘達磨俱舍論(三)(4)

分享到: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一

如是已說煩惱等斷於九勝位得遍知名。然斷必由道力故得。此所由道其相云何。頌曰

 已說煩惱斷  由見諦修故
 見道唯無漏  修道通二種 

論曰。前已廣說諸煩惱斷由見諦道及修道故。道唯無漏亦有漏耶。見道應知唯是無漏。修道通二。所以者何。見道速能治三界故。頓斷九品見所斷故。非世間道有此堪能。故見位中道唯無漏。修道有異故通二種。如向所言。由見諦故。此所見諦其相云何。頌曰

 諦四先已說  謂苦集滅道
 彼自體亦然  次第隨現觀 

論曰。諦有四種。名先已說。於何處說。謂初品中分別有漏無漏法處。彼如何說。謂彼頌言。無漏謂聖道。此說道諦。擇滅謂離繫。此說滅諦。及苦集世間。此說苦集諦。四諦次第如彼說耶。不爾。云何。如今所列。一苦二集三滅四道。四諦自體亦有異耶。不爾。云何。如先所辯。為顯體同彼故說亦然聲。四諦何緣如是次第。隨現觀位先後而說。謂現觀中先所觀者便在先說。若異此者應先說因後方說果。然或有法說次隨生。如念住等。或復有法說次隨便。如正勝等。謂此中無決定理趣起。如是欲先斷已生後遮未生。但隨言便。今說四諦隨瑜伽師現觀位中先後次第。何緣現觀次第必然。加行位中如是觀故。何緣加行必如是觀。謂若有法是愛著處能作逼惱。為求脫因。此法理應最初觀察。故修行者加行位中最初觀苦。苦即苦諦。次復觀苦以誰為因。便觀苦因。因即集諦。次復觀苦以誰為滅。便觀苦滅。滅即滅諦。後觀苦滅以誰為道。便觀滅道。道即道諦。如見病已次尋病因。續思病愈後求良藥。契經亦說諦次第喻。何契經說。謂良醫經。如彼經言。夫醫王者。謂具四德能拔毒箭。一善知病狀。二善知病因。三善知病愈。四善知良藥。如來亦爾為大醫王如實了知苦集滅道。故加行位如是次觀。現觀位中次第亦爾。由加行力所引發故。如已觀地縱馬奔馳。此現觀名為目何義。應知此目現等覺義。何緣說此唯是無漏。對向涅槃正覺境故。此覺真淨故得正名。應知此中果性取蘊名為苦諦。因性取蘊名為集諦。是能集故。由此苦集因果性分。名雖有殊非物有異。滅道二諦物亦有殊。何義經中說為聖諦。是聖者諦故得聖名。於非聖者此豈成妄。於一切是諦性無顛倒故。然唯聖者實見非餘。是故經中但名聖諦。非非聖諦顛倒見故。如有頌言。聖者說是樂。非聖說為苦。聖者說為苦。非聖說是樂

有餘師說。二唯聖諦。餘二通是聖非聖諦。唯受一分是苦自體。所餘並非。如何可言諸有漏行皆是苦諦。頌曰

 苦由三苦合  如所應一切
 可意非可意  餘有漏行法 

論曰。有三苦性。一苦苦性。二行苦性。三壞苦性。諸有漏行如其所應與此三種苦性合故。皆是苦諦。亦無有失。此中可意有漏行法與壞苦合故名為苦。諸非可意有漏行法與苦苦合故名為苦。除此所餘有漏行法與行苦合故名為苦。何謂為可意非可意餘。謂樂等三受如其次第由三受力令順樂受等諸有漏行得可意等名。所以者何。若諸樂受由壞成苦性。如契經言。諸樂受生時樂住時樂壞時苦。若諸苦受由體成苦性。如契經言。諸苦受生時苦住時苦。不苦不樂受由行成苦性。眾緣造故。如契經言。若非常即是苦。如受順受諸行亦然。有餘師釋。苦即苦性名苦苦性。如是乃至行即苦性名行苦性。應知此中說可意非可意為壞苦苦苦者。由不共故。理實一切行苦故苦。此唯聖者所能觀見。故有頌言

 如以一睫毛  置掌人不覺
 若置眼睛上  為損及不安
 愚夫如手掌  不覺行苦睫
 智者如眼睛  緣極生厭怖 

以諸愚夫於無間獄受劇苦蘊生苦怖心。不如眾聖於有頂蘊。道諦亦應是行苦攝。有為性故。道諦非苦。違逆聖心是行苦相。非聖道起違逆聖心。由此能引眾苦盡故。若觀諸有為涅槃寂靜者。亦由先見彼法是苦後觀彼滅以為寂靜故。有為言唯顯有漏。若諸法中亦許有樂。何緣但說苦為聖諦。有一類釋。由樂少故。如置綠豆烏豆聚中。以少從多名烏豆聚。誰有智者瀝水澆癰有少樂生計癰為樂。有餘於此以頌釋言

 能為苦因故  能集眾苦故
 有苦希彼故  說樂亦名苦 

理實應言。聖者觀察諸有及樂體皆是苦。以就行苦同一味故。由此立苦為諦非樂。如何亦觀樂受為苦。由性非常違聖心故。如以苦相觀色等時非彼苦相一如苦受。有謂。樂受是苦因故。諸聖亦觀彼為苦者。此釋非理。能為苦因是集行相。豈關於苦。又諸聖者生色無色。緣彼如何有苦想轉。非彼諸蘊為苦受因。又經復說行苦何用。若由非常觀樂為苦。非常苦觀行相何別。生滅法故觀為非常。違聖心故觀之為苦。但見非常知違聖心故非常行相能引苦行相。有餘部師作如是執。定無實樂受唯是苦。云何知然。由教理故。云何由教。如世尊言。諸所有受無非是苦。又契經言。汝應以苦觀於樂受。又契經言。於苦謂樂名為顛倒。云何由理。以諸樂因皆不定故。謂諸所有衣服飲食冷煖等事。諸有情類許為樂因。此若非時過量受用便能生苦。復成苦因不應樂因。於增盛位或雖平等但由非時便成苦因能生於苦。故知衣等本是苦因。苦增盛時其相方顯。威儀易脫理亦應然。又治苦時方起樂覺。及苦易脫樂覺乃生。謂若未遭飢渴寒熱疲欲等苦所逼迫時。不於樂因生於樂覺。故於對治重苦因中。愚夫妄計此能生樂。實無決定能生樂因。苦易脫中愚夫謂樂。如荷重擔暫易肩等。故受唯苦。定無實樂。對法諸師言樂實有。此言應理。云何知然。且應反徵撥無樂者何名為苦。若謂逼迫既有適悅有樂應成。若謂損害既有饒益有樂應成。若謂非愛既有可愛有樂應成。若謂可愛體非成實。以諸聖者於離染時可愛復成非可愛故。不爾。可愛聖離染時。由異門觀為非愛故。謂若有受自相可愛。此受未常成非可愛。然諸聖者於離染時。以餘行相厭患此受。謂觀此受是放逸處。要由廣大功力所成變壞無常故非可愛。非彼自相是非愛法。若彼自體是非可愛不應於中有起愛者。若不起愛於離染時聖者不應以餘行相觀察樂受深生厭患。故由自相有實樂受。然世尊言諸所有受無非苦者。佛自釋通。如契經言。佛告慶喜。我依諸行皆是無常。及諸有為皆是變壞。密作是說。諸所有受無非是苦。故知此經不依苦苦作如是說。若由自相說受皆苦。何緣慶喜作是問言。佛於餘經說有三受。謂樂及苦不苦不樂。依何密意此經復言諸所有受無非是苦。慶喜但應作如是問。依何密意說有三受。世尊亦應但作是答。我依此密意故說有三受。經中既無如是問答。故由自相實有三受。世尊既言我密意說諸所有受無非是苦。即已顯示此所說經依別意說非真了義。又契經言。汝應以苦觀樂受者。應知此經意顯樂受有二種性。一有樂性。謂此樂受依自相門是可愛故。二有苦性。謂依異門亦是無常變壞法故。然觀樂時能為繫縛。諸有貪者噉此味故。若觀苦時能令解脫。如是觀者得離貪故。佛以觀苦能令解脫故。勸有情觀樂為苦。如何知此自相是樂。如有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