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居法念住 總觀四所緣
修非常及苦 空非我行相
論曰。彼觀行者。居緣總雜法念住中。總觀所緣身等四境修四行相。所謂非常苦空非我。修此觀已生何善根。頌曰
從此生煖法 具觀四聖諦
修十六行相 次生頂亦然
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後四
次忍唯法念 下中品同頂
上唯觀欲苦 一行一剎那
世第一亦然 皆慧五除得
論曰。修習總緣共相法念住。漸次成熟乃至上上品。從此念住後。有順決擇分初善根生。名為煖法。此法如煖立煖法名。是能燒惑薪聖道火前相。如火前相故名為煖。此煖善根分位長故。能具觀察四聖諦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觀苦聖諦修四行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觀集聖諦修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緣。觀滅聖諦修四行相。一滅二靜三妙四離。觀道聖諦修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此相差別如後當辯。此煖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長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為頂法。此轉勝故更立異名。動善根中此法最勝如人頂故名為頂法。或由此是進退兩際如山頂故。說名為頂。此亦如煖具觀四諦。及能具修十六行相。如是煖頂二種善根。初安足時唯法念住。以何義故名初安足。謂隨何善根以十六行相最初遊踐四聖諦迹。後增進時具四念住。諸先所得後不現前。於彼不生欽重心故。此頂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長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為忍法。於四諦理能忍可中此最勝故。又此位忍無退墮故名為忍法。此忍善根安足增進皆法念住。與前有別。然此忍法有下中上。下中二品與頂法同。謂具觀察四聖諦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上品有異。唯觀欲苦與世第一相鄰接故。由此義准。煖等善根皆能具緣三界苦等義已成立。無簡別故。謂瑜伽師於色無色對治道等一一聖諦行相所緣漸減漸略。乃至但有二念作意思惟欲界苦聖諦境。齊此以前名中忍位。從此位無間起勝善根一行一剎那名上品忍。此善根起不相續故。上品忍無間生世第一法。如上品忍緣欲苦諦修一行相唯一剎那。此有漏故名為世間。是最勝故名為第一。此有漏法世間中勝。是故名為世第一法。有士用力離同類因引聖道生。故名最勝。如是煖等四種善根。念住性故。皆慧為體。若并助伴皆五蘊性。然除彼得勿諸聖者煖等善根重現前故。此中煖法初安足時。緣三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四。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一。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四。由此種性先未曾得。要同分者方能修故。後增進時緣三諦。隨一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由此種性先已曾得。不同分者亦能修故。頂初安足緣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後增進時緣三諦隨一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忍初安足及後增進。緣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然於增進略所緣時。隨略彼所緣不修彼行相。世第一法緣欲苦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四。無異分故。似見道故。已辯所生善根相體。今次應辯此差別義。頌曰
此順決擇分 四皆修所成
六地二或七 依欲界身九
三女男得二 第四女亦爾
聖由失地捨 異生由命終
初二亦退捨 依本必見諦
捨已得非先 二捨性非得
論曰。此煖頂忍世第一法。四殊勝善根名順決擇分。依何義建立順決擇分名。決謂決斷。擇謂簡擇。決斷簡擇謂諸聖道。以諸聖道能斷疑故。及能分別四諦相故。分謂分段。此言意顯所順唯是見道一分。決擇之分故得決擇分名。此四為緣引決擇分。順益彼故得順彼名故。此名為順決擇分。如是四種皆修所成。非聞思所成。唯等引地故。四中前二是下品攝。以俱可動猶可退故。忍中品攝。勝前二故。有世第一為其上故。世第一法獨是上品。此四善根皆依六地。謂四靜慮未至中間。欲界中無。闕等引故。餘上地亦無。見道眷屬故。又無色界心不緣欲界故。欲界先應遍知斷故。此四善根能感色界五蘊異熟為圓滿因。不能牽引。憎背有故。或聲為顯二有異說。謂煖頂二。尊者妙音說。依前六及欲七地。此四善根依欲身起。人天九處除北俱盧。前三善根三洲初起。後生天處亦續現前。第四善根天處亦起。此無初後一剎那故。此四善根唯依男女。前三男女俱通得二。第四女身亦得二種。依男唯得男身善根。已得女身非擇滅故。聖依此地得此善根。失此地時善根方捨。失地言顯遷生上地。異生於地若失不失。但失眾同分。必捨此善根。初二善根亦由退捨。由死退捨唯異生非聖。由失地捨唯聖非異生。忍及世第一異生亦無退。依根本地起煖等善根。彼於此生必定得見諦。厭生死心極猛利故。若先捨已後重得時。所得必非先之所捨。如捨已重得別解脫律儀。以未曾熟修大功用成故。若先已得煖等善根經生故捨。遇了分位善說法師便生頂等。若不遇者還從本修。失退二捨非得為性。退必起過。失不必然。得此善根有何勝利。頌曰
煖必至涅槃 頂終不斷善
忍不墮惡趣 第一入離生
論曰。四善根中若得煖法。雖有退斷善根造無間業墮惡趣等。而無久流轉必至涅槃故。若爾何殊順解脫分。若無障礙去見諦近。此與見道行相同故。若得頂法雖有退等而增畢竟不斷善根。若得忍時雖命終捨住異生位而增無退不造無間。不墮惡趣。然頌但說不墮惡趣言。義准已知不造無間業。造無間業者必墮惡趣故。忍位無退如前已辯。此位不墮諸惡趣者。已遠趣彼業煩惱故。若至忍位於少趣生處身有惑中得不生法故。趣謂諸惡趣。生謂卵濕生。處謂無想北俱盧大梵處。身謂扇搋半擇迦二形身。有謂第八等有。惑謂見所斷惑。此於下上位隨所應而得。謂於下忍得惡趣不生。所餘不生至上忍方得。得世第一法。雖住異生位而能趣入正性離生。頌雖不言離命終捨。既無間入正性離生。義准已成。無命終捨。何緣唯此能入離生。已得異生非擇滅故。能如無間道捨異生性故。此四善根各有三品。由聲聞等種性別故。隨何種性善根已生。彼可移轉向餘乘不。頌曰
轉聲聞種性 二成佛三餘
麟角佛無轉 一坐成覺故
論曰。聲聞種性煖頂已生。容可轉成無上正覺。彼若得忍無成佛理。謂於惡趣已超越故。菩提薩埵利物為懷。為化有情必往惡趣。彼忍種性不可迴轉。是故定無得成佛義。聲聞種性煖頂忍三。皆有可轉成獨覺義。在佛乘外故說為餘。麟角佛言顯麟角喻及無上覺煖等善根。並無移轉向餘乘義。皆以第四靜慮為依。一坐便成自乘覺故。第四靜慮是不傾動。最極明利三摩地故。堪為麟角喻無上覺所依。此中覺言顯盡無生智。後當辯。此是菩提性故。言一坐者。從煖善根乃至菩提不起于座。有餘師說。從不淨觀不起于座乃至菩提。有餘獨覺異麟角喻。起彼種性初二善根。轉向餘乘。理無遮礙。頗有此生創修此行即此生引起順決擇分耶。不爾。云何。頌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