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此现量智为能量果,唯以了知义为自性故。与义相似性、为彼能量。由此增上力、能成就义之了知故。
先说量果。“此现量智为能量果”,就是说,现量智本身就是量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量的作用如果能符合境界,有了一个正确的了解,这就算有了结果,这了解的本身就是现量智。法称论师在这儿说量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纠正人们的一个错误观念,啥错误观念呢?就是认为认识活动和认识结果是两回事儿,法称论师在这儿就说了这其实是一回事儿。
或者说,当现量智与自相境相合时,现量智是能量,量后的结果他自己知道,它自己了解此结果后,就在心上呈现出来,呈现出来就是量果。现量实际上就是当下的正确观察,我们就说当下的正确观察之智就是当下的正确观察之果。为什么呢?“唯以了知义为自性故”,因为现量智只能了知境界自己的特征,“与义相似性”就是说它与境界相类似,外境是桌子,它就现桌子、知桌子,外境是红色的,它就现红色、知红色,然而这个现量智所了知的事物的特征只是与事物本身有相似性而已,相似到了几可乱真的地步。“为彼能量”,现量智是能够知道事物的能量。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现量智比作一个镜子,当一个人往镜子前面一站,就是镜子与自相境相合了,镜子是“能量(者)”,镜子前面的人是“所量”,量后有一个结果(注意,这个结果可不是量果),这个结果镜子自己知道,镜子自己把这结果在镜子上呈现出来,就是镜子里出现了这个人的像,“镜子里呈现出来的这个人的像”就是量果。量果与“与义相似性”,就是说“镜子里呈现出来的这个人的像”和这个人本身比较起来,有相似性,注意,只是“相似”,而不是绝对相同。咱们都知道,镜子里的像与镜子外边儿的事物恰好是左右相反的。因为量果是“镜子里呈现出来的这个人的像”,也就是说“这个人的像”是“在镜子里呈现出来的”,所以,像与镜子不可分割,它是镜子里边儿的东西。于是我们就说镜子就是量果。注意,我说的这是法称论师的观点儿。明白不明白?
这样吧,在说《因明入正理论》的时候有过一个例子,烧了衣袖也说烧了衣服,看见东门也说看见了城,这都是同一个理儿。“镜子里的像”就如衣袖,镜子里的像是镜子的一部分,衣袖是衣服的一部分。镜子是现量智,镜子里的像是量果,所以我们就说现量智是量果。
现量智也是刹那生灭的,不可能再次直接见到它,也不可能再另外的地方见到它,但是现量智可以用“照相”的方法把它保存下来,“照相”所得的相片与现量智本身极其的相似,相似到几可乱真的地步,这相片我们就称之为概念,概念有一个外壳,我们叫它名言。
现量智既然是量果,咱们佛教是讲因果的,有果肯定有因,由果溯因的话,而且是可以找到好多因的,我们把这么多的因其中最重要的称为因,次要的就称为缘。在这里,因是“智”,缘是“境”。不过法称论师与陈那论师的说法不一样,在陈那论师的说法中,境是所缘缘,因为唯识无境,而且境只是识上的相分,与相分对应的是见分,以见分去认识相分,见分是能量,相分是所量,能量正在量自己的所量,得到一个结果,这结果显现出来就是量果。咱这会儿不说量果,说“量”,量就是能量去认识所量,由于这“量”的力量,使得明白了境,这就是“由此增上力、能成就义之了知故”。“此”就是指刚才说的相似性,“增上力”就是能量去认识所量的时候,得有相似于境界的影像帮助。“成就义之了知”,完成了对境的认识。这现量是一种决定认识!只有现量是有所决定的时候,现量才能成为知识之源;现量的认识要是不决定的话,这认识就没有结果,就没有量果。
有了现量才有现量果,要是量就是量果的话,是不是因果混杂呢?不是的。因为现量和现量果是相待安立的,都是现量智的一部分。
现量品到这儿就完了。下边儿就是比量。
刚才说了,现量智刹那生灭,只能用“照相”的方法保存,这相片我们称之为概念,概念用名言来包装。现量智对于现量智者来说是亲证的,现量智对于“现量智者之外者”来说就不是亲证的了,但是,“现量智者之外者”也有自己的现量智,人家的现量智有时候是可以与刚才说的“现量智者”的现量智相应,这时,两个现量智就是同许的。可是,这两个现量智实际上还是两个,只不过重叠而已。或者,我把我的现量智用“相片”――名言概念保存起来之后,让他来看相片,则他也可以了解我的现量智,不过,这时候我的现量智实际上不是他的现量智的直接生因!现量智只能作证了因,用证了因证未证境就是比量。以自之证了因证自之未证境叫为自比量,用共许的证了因引导对方,让别人明白自己已经证得的境界叫“为他比量”。
《正理点滴论》讲记之三
下边儿的第二品就是――
为自比量品第二
这一品的品名韩老是译作了“自悟比量品第二”,这没有关系。
比量有二种:一、自悟比量。二、悟他比量。
量有现量、比量,现量是对于自相境的正确认识。比量是对于共相境的正确认识。咱们得知道,虽然现量、比量并列,其实现量与比量的相同之处只有一点儿――都是正确的,其它的再没有相同之处了。剧宗林先生说,中国人取名是习惯于用差别较大的语词,而印度人取名字则习惯于用差别较小的语词,用印度人的习惯叫现量、比量,用中国人的习惯叫它“正确现观”、“正确推理”更好理解。
比量呢,有两种,一种是为自的,一种是为他的。为自的就是用正智比照自己的欲知之境,也就是说,为自比量是为了自己解脱,而通过比量推理以认识事物。准确的定义应该是:依靠正确的理由来比知自己所欲知的事;为他的就是用正确的论式将正智传授给别人,让对方也解脱。现量是不用语言表述的,注意,是根本就不能用语言表述;比量则必须用语言表述,不过运用语言有两种方式:为自的比量是用思维,思维是无声语言,为他的则是是用有声语言,这只是方式的不同而已。把比量分为为自的、为他的,这种分法其实是陈那论师在《集量论》中的分法,法称论师在这儿沿用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