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249
提要
台湾的佛教史走到二十世纪末叶时,尼僧在台湾社会无论是推动教育、慈善、环保方面都有杰出的表现,这是因为尼僧的教育、素养的水平,均达到社会要求的标准。然而如此的水平,固然是奠立在台湾当前的教育普及上,但亦不得忽视其历史背景。台湾的佛教虽说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在纪元1895年日本治台为止,台湾并没出现过伟大的僧侣。或许这是因为与台湾不需要有高僧的环境有关,但也是与当时的台湾佛教界尚无传戒的道场,僧侣必需至福建鼓山受戒,才能取得僧侣身份,加上当时的中国佛教界是相当衰颓有关。
不过日本治台以后,致力于教育,又大正6年的台湾佛教中学林、大正10年的南瀛佛教会相继成立,以培养台湾佛教界僧侣、斋友为目的,还有台湾寺院也能独立传起戒来。因此拙文从如此的角度来探讨,此一时代台闽的佛教交流,即台湾佛教僧侣赴鼓山受戒的情形;明治42年之后,台湾寺院传戒的情况、大正8年比丘尼的出现,随之三大尼僧道场的成立,以及尼众的发展等的课题。
<![endif]>
关键词:1.外江僧 2.本地僧 3.台湾尼僧初现 4.台湾传戒 5.三大尼僧道场
页250
前 言
有一次与台北市善导寺故董事长妙然长老叙谈,言及台湾佛教的未来时,妙公说:「日后的台湾佛教,将是尼众的天下。」妙公的看法,笔者认为可能性是很大的。放眼看今日的台湾佛教界尼僧的人数,虽因无确实的调查,不敢遽下断言,不过如果从每年受三坛大戒比丘、比丘尼人数的比例大约是一比四(依据净心长老的说法),就可知道在人数上比丘尼四倍于比丘。除人数之外,比丘尼教育素质不亚于比丘,其中大学、研究所毕业的,也不在少数,现在于各大学就读或留学国外者亦有;其为教奉献的悲愿也不让须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是一般比丘所不及。加上台湾社会的多元化,男女平等的观念,影响尼僧在台湾的社会,可凭着一己的学历、经历以及对社会回馈的热忱,取得社会人士的尊重。其中,如晓云尼师创办了属于台湾佛教界的第一所大学──华梵大学;证严尼师领导着闻名国际的慈济功德会,其相关事业有慈济医院、慈济大学等;还有悟因尼僧的香光尼僧团。此外,尼僧在一般非属佛教界经营的大学任教者,有台湾大学的恒清尼师,以及拙者也服务于中央、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如此尼僧在台湾的社会,受到某种程度的认定,改变一般人对出家人的刻板印象,笔者认为形成如此情况,应该有其时空背景才对,因此在拙文中,笔者将就此时空背景作一探讨。为了解此时空背景,不得不将触角伸至纪元1895年,也就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所签定的马关条约,当时的满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从此开启了台湾、日本佛教界的交流。在此之前,也就是明郑以来闽南人陆续移民到台湾,闽南佛教随着移民也被传入台湾,如此纪元1895年之后,台闽日的佛教产生了互动,台湾佛教在传自闽南的传统佛教与日本现代化的佛教界中激荡,其结果台湾佛教界也逐渐现代化,特别是尼僧的出现,以及其人数的倍增,教育水平的提升,形成尼僧独立自主的局面,这是台湾佛教的特色之一。为了解在如此的时代变局中,尼僧的成长因素,拙文将从台闽日佛教界在此时代的互动情形来作探讨,包括了当时台湾总督府的政策,人员的交流如经由受戒、传戒、留学所带来的影响力。其顺序为台闽日佛教的交流;朝向独立自主的台湾佛教;三大尼僧道场;尼众的发展。在此须先置一言的是关于台闽日佛教的交流,笔者自纪元1996年至1998年先后于《中华佛学学报》发表了题为〈明末清初闽台佛教的互动〉、〈西来庵事件前后台湾佛教的动向──曹洞宗为中心──〉,及〈日本曹洞宗与台湾佛教僧侣的互动〉的三篇论文,请读者参考之。
一、台闽日佛教的交流
谈到台湾佛教的源流,依据诸种资料,如大正8年(纪元1919)三月台湾总
页251
督府出版的《台湾宗教调查报告书》第一卷(以下简称《报告书》)、增田福太郎氏《东亚法秩序序说、南岛寺庙探访记》(以下简称《探访记》、社、昭和17年纪元1942年4月30日)、《台湾本岛人宗教》(台南州卫生课、昭和12年纪元1937年)、《南部台湾志》(台南州共荣会编、1934年9月、南天书局于1994年9月复印)、〈台湾于宗教概要〉(《南瀛佛教》11之3)、李添春氏〈台湾佛教特质上、下〉〈《南瀛佛教》18之8、9〉的话,可以知道闽南佛教是台湾佛教的源流之一,这是上述诸资料的一致说法,在此举二、三例来作说明。
《台湾宗教调查报告书》云:
然台湾佛寺皆属福州鼓山末流,而鼓山涌泉寺以禅的寺统混和净土思想者。(页21.自译)
《南部台湾志》中云:
本岛的佛教,传自福建鼓山、西禅二丛林。康熙、乾隆年间奉佛的官绅建立寺剎,延请二丛林道德崇高的出家人到台湾住持寺剎。嘉庆以后,禅规大弛僧纲落地,穷夫寒贫之徒,剃发法衣,作度日之计。佛灯顿灭,大寺巨剎或废或存。其存者颓废荒寥,徒留亡教之遗。(页469.自译)
《台湾本岛人宗教》亦云:
台湾寺院大抵为南支的鼓山涌泉寺或怡山长庆寺等的末徒所开拓,皆属禅宗,但非如内地禅宗纯乎,而是混合净土的教义。(页20.自译)
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台湾的佛教,自明郑时期至清朝末叶为止,大都传自福建的鼓山涌泉寺及怡山长庆院即西禅。[1][1] 不过基于史料的不足,在此时代往来台闽的僧侣无法确认其生平,但在同治以后有史料可考的,倒是不少,今将之叙述于下:
(一)、开元寺系统者
荣芳师(纪元?~1882)字达源,台湾凤山县人氏,生道光间,自幼出家,诣鼓山涌泉寺授戒,后到嵩山少林寺修禅学武,故精拳法,通禅理。……前
页252
清同治间归台,为开元寺住持。[2][2]
玄精师(纪元1875~1921)俗姓蔡名漳,盐水港布袋嘴(新营)的人,生于光绪元年(纪元1875),资性侠直,精通法术,世人称为蔡真人。二十一岁归依龙华佛教,师事西港庄信和堂的黄普宗,后投开元寺成为传芳师的弟子,不久渡鼓山受戒,于明治36年(纪元1903)成为开元寺的住持。[3][3]
传芳师(纪元1855~1918),字清源号布闻,出生于咸丰乙卯(5年纪元1855)2月15日,俗姓陈名春木,台南府上横街人。光绪7年(纪元1881)二十七岁,得荣芳师的介绍,投礼鼓山涌泉寺维修师出家,得戒于怡山长庆寺的复翁师。返回涌泉寺后,初隐舍利窟修禅,继而游兴化,历住泉州崇福、承天两寺后,复返涌泉寺。迨至纪元1913年应开元寺监院成圆师之请,返台任该寺住持之职。[4][4] 传芳师圆寂之后开元寺的住持是成圆师(大正8年《开元寺同戒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