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后印顺时代」一词
「后印顺时代」一词的提出,当然是近一、二十年来文化界之「后」(post-)字思想风潮下的产物。「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文化」、「后宗教学」、「后工业化」、「后资本主义」……等等新观念、新词汇的此起彼落,乃使笔者偶然想起是不是也可以有一个「后印顺时代」。
但是,在较深入地思考本文的论述趋向之后,我发觉对这一词汇必须加以规定,否则很可能使全文的论述旨趣歧出而漫无所归。
首先必须声明的是,这一标题所拟讨论的内容,并不是放在后现代文化的意义脉络下来思考的。虽然「后印顺」一词的命名来源多少曾受到上述「后现代」一类词汇的暗示,但是我还看不出二者的交集点确实多到可以归属在同一脉络之下。
因此,我祇是单纯地将它作为历史学的断代词汇来用。目的是想探讨印顺法师封笔之后,「印顺学」的发展趋势而已。当然,要谈这一问题,我势必会先行指出印老的学术内涵及其影响。除此之外,我并不拟探讨「后印顺时代」之中,是否蕴含有「后现代」特质的问题。
印老在1952年来台,到1994年《平凡的一生》(增订本)出版之后,大致停笔,不再写作。印老在台湾的写作与弘法时间大约四十年。这四十年的台湾佛学界,其发展状况就像台湾的经济发展一样,从「未开发」水平进而成为「已开发」水平。而促使台湾的佛学研究水平提升到目前这一层次的,固然是很多人的共同成绩,但是,无疑的,印老的研究业绩当是其中最卓越的。而印老对佛学界人士的启发、影响与导引,不论在质在量,也都是无人堪与比拟的。换句话说,光复后到1994年印老停笔的这一段期间,如果台湾佛教界没有出现印老的著作,那么这一段佛教思想史或佛教学术史是要黯然失色的。因此,我把这一段思想史期间,称之为「印顺时代」。
这一阶段的思想史发展特色,单就印老方面来说,有下列二点:
(一)印老的著作陆续地出版。不祇迭有新作,而且旧版也不断地再度印行,以供应读者所需。新作的出现,是印老崭新研究成果的推出。旧作的不断再版(如《成佛之道》重印一、二十次,发行量有数万册之多),则象征印老思想的逐步普及。
(二)在这一阶段,如果有人向印老请益,或对印老的看法有所质疑,他老人家大致都会亲自响应。
但是,在1994年以后,印老不再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版。对于他人的请益,多由侍者代笔。对于学界的批评,也未见响应。倒是印老的学生辈(如昭慧法师等人)为他的思想做辩解的例子,愈来愈形常见。让人觉得台湾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个新阶段即将形成,而这前后两阶段,无疑的,印老的学说、思想都是属于绝不可忽视的枢纽性地位。在前一阶段,印老的学说逐渐构作成形。而后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当是印老学说、思想的发扬、落实、接受批判、以及由批判而来的相互讨论。我是在这一意义下,用「后印顺时代」一词的。
二、印顺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印老的著述共计出版四十一部,编辑成书者(如《太虚大师全书》)有四部。从这些著述中,可以看出他的成就展现在下列各方面之中:
(一)精研汉译印度佛教文献,从中理出对原始、部派及初期大乘的思想史脉胳。将复杂难解的印度佛教思想史整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趋入途径。他的《印度佛教思想史》、《印度之佛教》、《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等书即其中之代表性作品。
(二)在信仰方面,他为佛教徒揭示正常道与方便道的差异。并多方面凸显正常道之不可或缺的特质(如:正见、法住智、人菩萨行……等),及方便道之偏失 [1]。这一点虽然是大部份弘法师所从事的,但是由于他的学养至为深厚,所提出的结论是透过他的深厚学养所形成的。因此,可信度较高。
(三)在他的数十种著作之中,《成佛之道》是唯一类似古代论师著作的体系性论书。很多佛学院将这部书当作入门书来导引学子,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也容易使人误以为这祇是一部导引初机的粗浅作品。其实,这是一部涵盖甚多不可忽略之佛学要义的重要著作。书中之体系性与组织性也是一大特色。透过对这一部书的理解,读者大体可以掌握到大小乘佛法之解脱道与菩萨道的核心骨架。掌握这些思想骨架,则对佛教要义的理解,当较不至偏差。此外,书中也包含甚多印老对古来难解之佛法义理的诠释,以及印老的多种独特看法。这是一部对理解佛教有重大贡献的书。依我看,它与《俱舍论》、《摄大乘论》等书是同一等级的,值得特别附此一提。
(四)此外,印老对《阿含经》的提倡,对中观学的阐扬、对《摄论》的诠释、对大乘三系的厘清与判摄、对大乘佛法之产生原因的探讨,对中国初期禅宗史(慧能及其前)的研究……等,他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而且也大多成为二十世纪下半期台湾佛学界的重要话题,因此,这里不再多说 [2]。
综合地看,虽然印老著述所涉及的层面相当广,他的众多论著所讨论的多面向问题,使台湾的佛学界,由原来对佛法大海之蒙昧陌生(unfamiliar)的氛围,快速地迈向熟悉(familiar)的层次。当然,提升台湾佛学界之佛学认识水平的人绝不祇印老一位,是众缘和合的成果,但是,无疑的,印老的推动力是其中最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