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台湾佛教 >> 综论 >>

台湾佛教思想史上的后印顺时代(5)

分享到:
  五、后印顺时代的印顺学

  印老的研究成果,已堆积成一座思想大山。

  思想大山既已形成,后继者又该如何「接着讲」?要使印顺思想成为更系统性的「印顺学」,要使印顺学对台湾历史多一些正面影响,少一些负面价值,则后继者自须在态度与方向上,更加用心拿捏才是。下面是我想到的几点,卑之无甚高论,提供大家作为思考的起点而已。

  (一)与国际学术接轨

  印老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是不少国人所熟知的,但是这些思想在国际学界的影响力及被关注的程度,都远低于我们的预期。国外学术界主动召开之讨论印老思想的学术会议,仍未之见。

  以近年来欧美学界所瞩目的日本「批判佛教」思想为例,欧美学界之注意日本「批判佛教」者,即远多于注意印老思想者。依我个人所见,「批判佛教」的主导者松元史朗与裤谷宪昭二人,学养未必优于印老。而印老对佛教各宗的批判,论质论量也都不稍逊于松元、裤谷二氏。那么,为什么印老思想不太受国际学界注意呢?(「批判佛教」之外,日本「京都学派」之甚受西洋学术界青睐,也是另一显例。)我们该如何将印老思想推介给国际学术界呢?

  近年来已有机构计划性地将印老著作翻译成英文,这当然是一项很好的起步。接着该做的,恐怕是与国际学术界人士一齐来讨论印老思想吧?

  (二)与时代接轨

  将印老思想提出来与当代问题相衔接,也是一项值得考虑的方向。日本「批判佛教」风潮中曾经涉及日本社会上的「差别(不平等)」社会问题。京都学派的久松真一曾与保罗田立克(Paul Tillich)对谈,该派也颇注意禅在现代文明中的意义。像这类触及时代脉动的思考方向,都应该是后印顺时代之印顺学弘扬者所瞩目的。在后现代社会里,印顺学有着力点吗?如果有,要如何着力?这些问题似乎也可以想想。

  (三)对印老思想作「创造性的继承」

  这应该是「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的真实意趣吧?友人傅伟勋生前提出的「创造的诠释学」与此意略同,他的这一概念蕴含有「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二义。我所以未沿用傅先生的原语,是觉得继承印老思想的当代佛学界人士,对印老都怀有极高的敬意,因此不会喜欢用「批判」二字来继承印老思想。此外,我的重点在继承时的「创造性」而不先预存「批判」意图,因此,与傅先生的概念,仍有方向与内涵比重的不同。

  创造性继承的第一步是如实地了解印老思想,第二步才去思考「后印顺时代」的继承者,该如何去体现、延伸、或衍生印老思想。具有这种「思想史发展性」的自觉,当较易使印老思想与时代接轨,印老的思想也比较可能长久以「活泉」的形态出现,而不致于被时间稀释成枯井。

  (四)深思印老所贬抑或排斥之其它宗派的内涵及价值

  在印顺学体系之中,曾被印老所贬抑或排斥的宗派,有密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与华严学。印老之指摘这些宗派的缺失,当然是言之有据,不会无的放矢。在这方面,印老忠于自己所学,并真诚地将所学公诸于世,以确立他心目中之「正确的佛教信仰」。这样的态度、动机、都是值得赞叹的。

  但是,态度与动机的正确,并不一定能保证结论的正确。一个人的时间有限,要在一生中深入研究上述所破诸宗,是相当困难的。何况,这些看法只是印老治学范围中的一部份而已。易言之,对这些宗派的研究,印老并没有用他的全力。所以,我认为对后继者而言,其间还大有探讨、深思的空间。

  我建议印顺学的后继者,能以公平的心态去研究印老所破诸宗。去考察这些宗派的长处,可信性何在;探讨千余年来仍有那么多人对它们信受奉行的内在原因。

  然后,将这些宗派的长处,取来与印老所破斥之诸项相对照。如果结论仍然如印老所言,那么,印老所破当然更昭公信。如果认为这些宗派仍有信仰价值,也应该把真实还给历史。

  此外,印老壮年时所处的宗教环境与我们现代是不尽相同的。二十世纪中叶的「宗教对抗」情境,到二十世纪末叶已经转换成「宗教对谈」情境。「我不会相信你的宗教,但我尊重你的信仰及传教自由」。不同的宗教尚且如此,何况千余年来同属佛教一脉的不同宗派?所以,后印顺时代的印顺学继承者,对于其它佛教宗派的教义批判,固然可以依理直书,但是在态度上、遣词上,恐怕仍须怀有一份尊重才好。像印老在批评天台宗之「三智」义时,曾说天台宗「真是欺尽天下人」。结果引起牟宗三的不满而反评「天台家并不欺人,乃印顺欺人也」[16]。我觉得这两位大师的这种情绪性语句,都是学术讨论中的「电线走火」,是可以避免而没有避免的。

  另一个例子是印老对西藏密勒日巴的评斥。印老指出密勒日巴为了学法,而听从上师马尔巴的嘱咐,用邪术降雹去毁灭村人、畜生及庄稼。印老以此为例,指出这是佛法的神化与俗化,认为这不是纯正佛法。并谓自己的意愿,就是「为纯正的佛法而努力」云云 [17]。

  对印老的这种心路历程的描述及学佛动机,身为后学的笔者也颇能感同身受。但是,如果读者只看这一段描述而以为西藏佛教就是这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伤害众生的宗教;就以为密勒日巴与其师马尔巴就是这种自私的人,这样的看法与评断,就失之偏颇了。如果我们能再仔细一点去阅读《密勒日巴尊者传》,而能设身处地去了解的话,对密勒日巴的评价自不致于如此轻率,也就不会让西藏佛教徒以为我们是在恶意诋毁他们心目中的伟大修行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