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台湾佛教 >> 综论 >>

台湾佛教思想史上的后印顺时代(4)

分享到:
  四、法义辩论的意义

  反驳印老思想的文章,大体可以区分为二类。一类是学术讨论,是纯就义理诠释、史料运用、思想演绎等方面所作的佛学辩析,目的在求真而不在宗教信仰。另一类则是宗教信仰的讨论: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或似法,什么较可信,什么较不可信……等等,目的在为信徒提供一个较可遵循的途径、或捍卫自己一向遵循的信仰体系。前述刘绍桢的论文是学术性的,而如石、温金柯、恒毓等人的文章则与信仰有关。这两类文章当然有交集点,但是撰述动机并不相同。

  印老的文章也包含这二类,有纯学术性的讨论,也有弘法类的作品。论比重,当以弘法类为多。

  有关学术性作品,性质较单纯,这里不拟多说。我想讨论的是信仰类文章之相互批判的意义。

  如石、温金柯、恒毓等人所批驳印老思想的文章,都包含有「维护正确佛教信仰」的用意。他们认为印老之贬抑真常系、贬抑净土与禅宗、辟斥密教及提倡人间佛教等观点,其论证过程有问题,结论也不尽可信。因此,为捍卫正法,乃起而为文批判印老。

  问题是:揭示正法、为信徒指出一条信仰的明路,正是印老主要的研佛动机。因此,就动机而言,印老与如石等批驳者的立足点其实是相同的。

  站在这种相同立足点的辩论,是不是理屈的一方一定会「弃暗投明」,改变信仰呢?从二千多年来的佛教史来观察,答案是否定的。当中观与瑜伽、禅宗与天台、日莲与净土等对立宗派信徒相互辩论而有一方败阵时,败阵的一方是不会就此解散的。至少,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因为辩论失败而致宗派瓦解的事例。而纵使有信仰改宗的事例,也是个人的,少数的。至于其所属的宗派,则仍然屹立不摇。

  依据这一历史趋势来看印老批判他宗的结果,可以预见的是,纵使印老的观点正确无疑、颠扑不破,被评破的宗派必然仍是「各有眷属」。那些宗派(如:密教、禅宗、净土宗)的信仰必然仍是各行其道,不会转而依循印老所提供的法门。至少大部份人必是如此。显著的事例是另一位佛学大家吕澄的评破《楞严》。他写了一篇〈楞严百伪〉,列出101条证据来论证《楞严经》是伪书,并认为该经是使「佛法奄奄欲息」的「邪说」[14]。然而,数十年来研读《楞严》者仍然大有人在。吕澄的说法在佛教界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在台湾,印老所评破的密教、所贬抑的禅宗都愈来愈盛,这种情形与吕澄之评破《楞严》,真是如出一辙。

  既然如此,一个佛教论师对他宗的批判,对正法与似法的抉择又有什么意义呢?依我所见,它固然不能达到前述之让人改变信仰的效果,但至少仍有下列意义:

  (一)它可以彰显佛教历史发展的曲折史实。展现出:人的因素与思想的因素对佛教的传承可能造成的扭曲或畸形发展。

  (二)破邪可以显正,评破他宗的缺失,也是彰显自宗特色的方式之一。

  (三)对所贬所破诸宗,未尝不是一种可供反思的诤言。譬如吕澄曾经批评禅宗「重智轻悲」[15],现代的禅宗诸派自可以引以为鉴,多从事社会关怀。

  尽管对他宗的批判有上列意义,似乎「功不唐捐」,但是所引起的彼此猜忌、诤论及人力资源浪费,也是已有的历史事实。传说有人烧印老的《净土新论》;也有法师禁止信徒阅读印老的著作;甚至还有人说印老之体弱多病,就是他辟斥密宗所招致的报应……。这些绘形绘影的传说,在台湾佛教界曾经不断地流传着。

  这些谣传也许会被斥为无聊,但是这一现象的背后,也反映出一项事实,此即:传统密、禅、净诸宗信徒觉得受到印老思想的伤害,从而引起印老信徒与被评破宗派信徒之间的心结。原本印老是要为佛教徒指引一条信仰的正确道路,没想到反而让某些人觉得印老是要摧毁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学养无法与印老辩论,但是他们的内心是不服的。他们觉得:难道印老有慧能、马祖等禅宗祖师的宗教体验吗?印老的研究成果会比《无量寿经》更可信吗?印老的思想优于密教祖师,甚至超越《大日经》吗?

  佛教信仰并不是全然由理性所主导的。当理性辩论无法胜过对方而内心又不服气的时候,往往会有人另寻管道来为自己的信仰问题解套。信仰依据(范式Paradigm)的差异,宗教体验的有无、对法义的不同诠释、对传统的依赖(有人会如此想:古代有那么多人都信仰了,难道他们都错了吗?),以及信仰共同体的内部支撑力……等等都可以使自己在辩论辞穷之时,内心仍能坦然相信自己的选择不会有错。

  这就是古来法义之诤所蕴涵的吊诡情势。从中可以窥见理性成分与非理性成分在信仰领域之中各据要津。